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佩甫是当代文坛重要的作家,他用现代性叙事的手法展现了乡土世界里的伦理主题,在这里,有恶魔性的一面也有温馨的一面,品读完他的小说后让人有所思有所感更有所悟。论文力求在伦理与叙事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观照其所营造的乡土世界,体悟他所构建的乡土伦理社会生存图景。 论文主要分三章来探讨李佩甫小说的伦理叙事的书写特征: 第一章是探究“李佩甫小说伦理叙事的呈现及其内涵”,认为这部分是其小说的精髓,主要从“家庭伦理的突破、生存伦理的抗争、村社伦理的泛化”这三维伦理关系叙事向度作重点分析。“家庭伦理”方面主要从“夫妻伦理”与“血亲伦理”入手,把他们作为“欲望个体”置于当代时代文化环境中来进行观照,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伦理关系、伦理身份的影响,展示了作家家庭伦理的叙事意旨。“生存伦理”方面主要叙写了劳动农民、知识分子、城市异乡者等群体的谋生方式以及生存状态,在这类主题小说叙事中既有宏大背景的勾勒,又有个体生命的细腻描摹和挖掘,无不把人的苦难、人的抗争、人的命运在起伏的人生境遇中形象地呈现出来,表现了作家主体的伦理价值取向与人文关怀。“村社伦理”方面主要展现了作者把权力的颂扬与诠释、质询与抗议、歌颂与暴露深深地纠结在一起,并把它泛化到乡村社会的各个领域,使得人的热情与疲惫、尊严与羞耻、生命与死亡都与对权力的崇拜与恐惧密不可分。 第二章是探究“李佩甫小说中伦理叙事的传承与变异”,认为这部分是其小说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从“传统文化下的伦理传承”、“现代文明中的伦理变异”两方面作重点分析。李佩甫在欲望化叙事观照下,伦理的变异相较于伦理的传承书写地更加摄人心魄,他在坚守这份优良的伦理观念时,总是赋予笔下人物合理的欲望,遵守着乡土世界的伦理秩序并在理性的规约中体现着自我的生命意志。对于伦理变异的书写,作者是通过人性来展现人的兽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其变异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对比来反思那些异化者,让我们看到从伦理变异走向伦理救赎的希望。 第三章是探究“李佩甫小说中伦理叙事的当下反思”,认为这部分是其小说写作的精神旨归,也作为本论文的总结章节,主要从“小说文本中伦理叙事的超越追求”、“现实境遇中面临的自身伦理困境”展开分析。李佩甫把笔下的个体生命推向最根本的伦理困境中,放弃了抽象化与符号化的书写,紧贴着个体的生存状态来写,深深地挖掘人性的内涵,他对中原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人格重塑的反思从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中伦理的内质被抽空,成为个人实现权力欲、控制欲的工具的现实进行了深刻地审视,把对社会的改造寄希望于人自身的伦理观念的觉悟,把笔触深及到个体的精神世界作了很大的努力;当然,我们也能从作品中看到作者诸多的无奈与困惑,他对理想伦理境界的追求和维护愿望过于迫切,对社会现实中的伦理观念沦丧过于愤慨,这使得他在小说中发出一声声急切的呐喊,呈现出焦虑中的反思和自我驳难。 总之,在李佩甫的小说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他对传统社会伦理文化的赞美,也看到了他对现实乡土伦理变迁的批判,他用细腻的笔触通过亲情爱情、生存挣扎、权力政治、民风习俗等体现了伦理特征及其变化。虽然小说经过了艺术化处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李佩甫对乡土伦理沉沦的担忧以及那份精神焦虑,特别是个体在现实的伦理困境中对人性与伦常的审视与思考,成就了小说的深刻,具有地域美学特征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意义。在创作中,他坚持以都市和乡村、历史与现实互证的方式,书写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与残存的伦理信念,在挖掘人物心灵的苦难时有着尖锐而深刻的认识,当那些伦理道德现状成为一面面镜子展现在读者面前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李佩甫是一个乡土苦难主体的感伤歌者,更是一个伦理道德执着的坚守者,在追寻当代文明之下的新乡土伦理中国时,读者与作者之间也会产生一种共鸣,即如何守望当代伦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