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有机碳库是碳循环重要的一环,影响着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土壤微生物和酶是有机碳分解中重要的活性成分。林分类型直接影响着有机碳含量、微生物数量以及酶活性。分析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分布变化的影响及其与微生物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河北省清西陵地区的侧柏、油松、毛白杨、黑杨林和疏林地等5种典型林分类型,对它们在0~10、10~20以及20~30 cm的土壤剖面上进行了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数量(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和酶活性(包括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淀粉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测定,运用统计分析和回归模型等方式,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揭示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布规律,分析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探究土壤酶和微生物与有机碳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分类型的不同对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土壤剖面上平均有机碳含量以侧柏林最高为49.68 g/kg,疏林地最低,仅为20.37 g/kg;平均微生物量碳以侧柏林最高为245.66 mg/L,疏林地最低,仅为73.35 mg/L。在0~30 cm的土壤剖面上,5种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极显著降低,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特征。(2)林分类型的不同对微生物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土壤剖面上平均的微生物数量以侧柏林最高,平均细菌和真菌数量以侧柏林为最高。5种林分类型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除了油松林中的放线菌数量无显著下降趋势外,其他林分类型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均显著下降。5类林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在0~10 cm 土层中具有显著差异,在20~30 cm 土层中不具有显著差异,这表示微生物数量在0~10 cm的土层中对林分类型的不同更敏感。(3)林分类型的不同对酶活性有着显著的影响,4种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的平均值以侧柏林最高。5种林分类型土壤中的4种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与淀粉酶活性均为显著下降,但过氧化氢酶活性除了在黑杨林土壤中表现出了极显著下降,其他4类林分类型未表现出显著性。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以0~10 cm土层中侧柏林最高,以20~30 cm 土层中疏林地最低。但淀粉酶活性以0~10 cm 土层中侧柏林地最高,以20~30 cm 土层中油松林最低。(4)对5种林分类型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数量和4种酶活性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数量和4种酶活性都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真菌数量和淀粉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具有更显著的线性关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对有机碳、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有显著影响,不同林分类型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细菌和真菌数量、淀粉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真菌数量和淀粉酶是影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素,过氧化氢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淀粉酶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为影响土壤有机碳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