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意义:骨腱结合部损伤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训练中较为常见并且愈合困难,其结合部骨微观结构情况及变化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现有对骨腱结合部损伤骨微细结构的研究多见于从组织形态学层面来讨论分析,而组织学方法存在测量误差大、只能反映单一平面结构,不能反映三维结构的不足。Micro-CT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无创和重复性好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及内脏、脉管器官等的相关结构功能研究。目前,有关Micro-CT技术对骨腱结合部三维结构测量方法的研究还未发现;因此,本研究将通过Micro-CT技术的使用操作建立测评骨腱结合部三维结构的方法,为探讨更为准确、立体的研究方法将为这类研究提供不同视角和可行的参考性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选取20只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18周,体重2400±200g)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n=10),损伤组(INJ,n=10)。对针刺损伤组和空白对照组统一选区左后肢取材。取材处理后对样本进行Micro-CT扫描,随后对扫描的样本图像进行重建计算。根据以往研究和实验结论,选择跟腱向上200片向髌底600为止,即共计400片利用Nrecon软件进行重建,随后对重建图像通过Ctan软件,以在选定ROI大小为2×2mm,灰度阈值范围为35-75的设定下进行计算并分析。得到的三维结构方法测试结果与相应H&E染色法结果进行相关比对进一步确定方法的有效可行。研究结果:1.纤维软骨带的3D形态学特点清楚明确,损伤变化契合结合部损伤前后之形态学变化;Micro-CT技术方法处理后的对照组(CON)和损伤组(INJ)纤维软骨带厚度统计结果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即INJ组软骨带厚度明显大于CON组厚度;2.本实验建立采用的三维图像方法测得结果分析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骨小梁数Tb.N指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指标:总体积TV、髌骨体积BV、髌骨面积BS和骨小梁厚度Tb.Th则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建议:1.三维结构测量方法下生成的纤维软骨带3D形态学特征可以被良好的观测描述,CON与INJ组间形态特征变化符合损伤前后的变化趋势;提示本研究建立的三维测量方法有效可行。2.本研究骨腱结合部纤维软骨带3D形态学特征观测描述与结合部损伤的形态特征/微细结构指标变化具有一致性,提示选定的ROI及灰度阈值具有合理性。同时,建议加大实验样本量及采取其他试验测量技术(PET、SPECT等)亦可能增加研究精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