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法及其翻译——以《荒原》中译本为个案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xiong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陌生化手法是一种创作技巧和原则,是一个包括了作家别具一格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技巧和使读者感受新鲜奇异的审美效果的整体。目前翻译界对陌生化理论的研究有两个大的倾向:一是将陌生化作为文学作品的特殊内容成分,即视为翻译的对象,主要研究译者如何看待和在译文中再现这些陌生化手法;一是将陌生化作为一种翻译原则,即译者翻译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本文主要围绕第一种研究倾向。   本文采用逻辑推演和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陌生化手法再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描述和总结,通过论证和研究,笔者认为文学翻译中陌生化手法再现是必要和可能的。必要性一方面在于陌生化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于读者的特殊审美体系以及译者的翻译责任。可能性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1.语言间互译是可行的;2.读者具有接受新鲜事物的无限潜力;3.汉语本身的高度灵活性,有足够的空间让译者实现“陌生化”再现。   之后,笔者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首先从语言和非语言两个大的方面对《荒原》中的陌生化手法进行梳理,然后在对《荒原》不同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进行价值判断,并明确自己的观点:陌生化技巧在文学翻译中应当受到译者的足够重视;译本保留和再现原作品在语词、句法、篇章等多层面的陌生化技巧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体会原作品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更好地理解原作品的主题;译本对原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法视而不见或未能成功再现那些匠心独运的陌生化手法会使读者丢失某些重要的审美体验,降低了其美学价值;译本未能成功再现原诗中陌生化手法的原因分为两类:1.译者的主观因素;2.汉英两种语言间的客观差异。最后结合文本分析之实例,笔者认为类比翻译法是文学翻译中陌生化手法再现的最佳策略之一。
其他文献
唐·德里罗(Donald Richard“Don”DeLillo,1936.9.20-)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被冠以“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头衔。德里罗的创作力图再现美国当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尤其
框架理论来源于西方认知科学,是关于认知主体在组织信息时注意力的分配问题的理论,并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而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国外,近几十年里它的研究对象目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多产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五号屠场》是冯内古特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被广泛地认为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后现代
近年来,具有近红外量子剪裁效应的发光材料因其可对太阳光谱进行调制,从而降低硅太阳电池热化效应而得到学界关注:2005年.P.Vergeer等在磷酸盐粉体中共掺Tb^2+/Yb^3+离子对,首次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