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老龄化正在加剧,由于我国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老龄人口女性化”、“高龄人口女性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我国的养老问题中,女性的养老问题更应引起重视。相比于男性来说,女性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待遇水平都较低,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定和实施中都存在性别差异,这使女性老年后的贫困风险增加。一些制度虽然是以性别中立位原则,但实际上是没有考虑到女性的相对特殊性,忽视了养老保险制度中性别差异的存在可能对女性利益造成的损失。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养老保险更倾向于注重效率与个人积累,待遇的确定是基于就业和收入。但是,女性普遍劳动参与率低、工作报酬少、退休早却预期寿命高,再加上要承担更多家庭照料的责任,使得其基于就业和收入的养老金待遇较低。老年女性更是承受着年龄、健康和经济方面的多重压力。我国目前没有针对女性的这些特征专门为其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障制度。这种收入关联性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利于女性群体。本文研究性别差异下的我国女性养老保险待遇问题,从性别差异视角入手,通过社会性别理论及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对我国女性的养老保险待遇问题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等方式对我国女性的养老状况进行相关描述,指出我国女性的养老困境即高龄化、贫困化及亚健康化的特点。通过对性别差异下我国养老政策的变迁、及对我国女性养老待遇的阐述,对我国女性当前的养老待遇水平进行了置疑,指出了我国养老保险待遇中存在性别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制度原因,养老保险政策在制定中没有考虑到男女两性在缴费年限、缴费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及预期寿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使女性养老保险待遇低于男性。其次是我国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原因。我国的社会性别文化认为女性应承担主要的家庭照料责任,这使其在就业中只能投入相对较少的时间。再次,其在就业、受教育等方面也处于劣势。这些都是影响女性养老保险待遇的重要因素。对于提高女性养老保险待遇,本文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如完善与性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基于性别差异的弹性退休制度;建立女性就业支持机制,提高女性的工资水平;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考虑引入遗属金及配偶共同年金制度等,逐步缩小养老保险待遇的性别差异,提高女性养老保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