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的群体。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同时,辅导员还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肩负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奖助减免贷、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等职责。辅导员要想完成如此繁多、琐碎的工作,与大学生之间是否具备信任关系就尤为重要。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信任关系属于人际信任关系,除了具备人际信任关系脆弱性、风险性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不对称性、间接性、特殊性等特点。辅导员与大学生间构建信任关系固然重要,但要想实现理想型的师生互信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辅导员、大学生多方共同努力。 本文一方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分析,并研读分析相关文献,认为当前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倾向较低,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以特定的具体地区(重庆市)的特定具体群体(本科大学生)为突破口,实际调查本科大学生与辅导员信任关系的现状,并从传统文化的弱化、校园文化缺乏诚信因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学生对辅导员角色期望之间的冲突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辅导员与大学生存在信任危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继而在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主体论和心理学心理相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辅导员与大学生信任关系的构建路径,促使辅导员和大学生走出信任危机的“沼泽地”,积极构建二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和谐关系,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构建和谐校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