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在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研究时都将考察目光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劳动异化思想上,却忽视了与其同为“巴黎手稿”①系列之重要组成部分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思想的发展。众所周知,“异化”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在他之前就有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对此有过研究,他们的研究也并非只在同一领域,从最开始的政治学领域到哲学领域再到经济学领域,可见异化思想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马克思就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异化思想的前提下,才逐渐形成并确立其异化理论的。对“异化”概念的来源与早期异化思想的研究表明,早于马克思的人们主要是对异化的表面现象所进行的研究,马克思则对劳动异化的本质进行了揭示。在“巴黎手稿”时期就表现为:在《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异化思想这个作为异化理论的核心思想的成果,而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又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交往异化思想,并通过这一思想进一步阐明了在《手稿》中没有解释清楚的第四条规定即“人与人关系相异化”。对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异化理论的发展研究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异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异化理论不仅为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了理论准备,还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事实研究的关切点,不仅对我们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独特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克服当今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根据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本文的行文脉络是:首先,梳理“异化”概念的历史来源及早期异化思想,概括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来源;其次,从对《手稿》与《穆勒评注》中异化理论的主要表现及对比研究出发,来进一步研究早期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及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进程;最后,揭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