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三维CT血管造影数据库构建与评价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2007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理解建立脑血管疾病三维CT血管造影数据库的重要性,了解建立影像学与临床数据库的方法和途径,制定CT血管造影数据库的内容,为建立一个完善的、实用的前瞻性卒中临床与影像学登记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对脑血管疾病文字资料和图片档案的动态化管理。同时应用该数据库收集的资料建立检查技术数据集、正常影像解剖与变异数据集和疾病诊断数据集,为临床、教学和科研提供丰富的资料,为构筑坚实的影像信息服务平台积累经验。 方法: 1.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一些经典数据库的内容,找出便于临床收集的初级字段列表,制定病例收集调查记录表(附表1-10)。连续收集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到唐山工人医院集团进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  的初诊病人,对其医疗记录及相关影像学资料进行详细记录。 2.通过对病例的扫描和后处理方案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资料,制定3D-CTA检查操作规范和检查技术数据表关键字段,包括成像的基本原理、扫描参数、三维成像方法、检查操作常规、影像后处理规范、图像特点、分析与诊断、临床应用、造影剂应用等。 3.按照操作规范经知情同意及碘过敏试验阴性者实施头颈CTA检查。将数据输送到工作站,用影像工作站软件做头颈部血管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组、仿真内窥镜等图像处理,得到三维血管图像。 4 3D-CTA图像按照主动脉弓、左右锁骨下动脉、右头臂动脉、双侧颈总动脉颅外及颅内段、双侧椎动脉颅内及颅外段、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双侧后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进行观察,并记录每一支血管是否显影;按照正常、发育不良或变异记录发育情况;观察有无动脉硬化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记录发生的部位;判断每个血管段有否病变,记录病变部位;结合临床资料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7],做出病变定性诊断,包括: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颅内异常血管网症、脑动脉硬化、脑动脉血栓栓塞、动脉狭窄、动脉闭塞、动脉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所有患者相关影像学资料均由两位以上有多年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阅读分析,再共同阅片,达成一致观点。并利用移动硬盘留取典型的图像资料。 5 以Microfoit Access 2003软件为基础制作动态病例资料表和输入窗体(附图1~2)。将调查表中记录的基本数据分成一般资料(如CT号、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项目)、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情况、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相关影像学资料(包括MRI、MRA、DSA、TCD、CTPI等检查资料)、资料、治疗及随访记录和备注六个部分输入数据表,建立病例基本资料数据集。将所收集的图像资料,建立影像数据集。将上述两个数据集进行链接,形成完整的病例资料数据库。建立数据库查询窗体,检索出典型的正常与变异图片和头颈部血管疾病图片,参照脑血管解剖与疾病诊断文献资料,对血管解剖结构和病灶进行中英文标注。 6 按照临床定性诊断统计数据库中脑血管疾病的构成。统计分析出血性卒中病例中SAH组和ICH组动脉瘤的检出情况,并以DSA为金标准,评价对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7 检索并分析缺血性卒中、TIA、CCCI及无症状查体患者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病例,比较动脉硬化狭窄的CTA阳性率。检索颈动脉急性血栓栓塞病例,分析颈动脉急性血栓栓塞病例的3D-CTA和CTVE图像特点。评价3D-CTA对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8 对数据库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建立了单机版头颈部三维血管造影数据库。单击桌面快捷方式,即可进入数据库主界面(见附图3),数据库主要由五个窗体组成:病人基本资料录入、检查技术、头颈部三维CT正常解剖与变异、疾病诊断、查询。 2.点击病人基本资料选项,病人基本资料录入窗体被打开(见附图4),可以在次此界面下分类输入病人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相关影像学资料、三维CT血管资料等(见附图5~8)。 3.点击检查技术窗体(见附图9),可以浏览学习三维血管成像的扫描技术、后处理技术、对比剂应用等相关知识。 4 进入头颈部三维CT正常解剖与变异窗体(见附图10),可以查看从多方位、多种成像方法观察头颈部血管,了解各血管分支正常解剖与变异情况。 5 点击进入查询窗体(见附图11),可以按照临床诊断、CT诊断、血管解剖部位等进行资料查询检索。 6 目前该数据库中共收集了脑血管疾病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1198例,图片资料2万余幅,其中缺血性卒中419例(35.0%),出血性卒中228(1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4(9.5%)例,慢性脑供血不足136(11.4%)例,无症状查体247(20.6%)例,其他54(4.5%)例(见附表11)。 7 出血性卒中病例中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13例,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105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病例147例,SAH中有83例检出动脉瘤,ICH中检出动脉瘤54例,非出血病人(Non-hemorrhagic stroke,N-hs)中检出动脉瘤10例,SAH与ICH两组动脉瘤检出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见附表12)。出血性卒中组与非出血性卒中组动脉瘤检出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见附表13)。出血性卒中组中共有182例患者在一周内做了DSA检查,检查与DSA比较(见附表13)灵敏度98.2%,特异度95.6%,假阳性率4.2%,假阴性率1.8%,阳性预测值97.3%,阴性预测值97.1%,K=0.94。 8 本数据库41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65例(39.4%)患者未见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现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254例(60.6%),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34例(32.0%),单纯颅外血管狭窄53例(12.7%),颅内、颅外合并狭窄67例(16.0%),在本研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多于颅内、颅外合并狭窄多于单纯颅外血管狭窄(见附表14)。其中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275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114例(见附表14),二者发现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的阳性率分别为57.1%、58.8%,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附表15)。数据库中247例无症状查体患者共检出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35例,阳性率16.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的阳性率高于无症状查体患者(见附表16)。在114例TIA患者中共检出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59例,阳性率51.8%,TIA患者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的阳性率高于无症状查体患者(见附表17)。在136例CCCI患者中检出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30例,阳性率22.0%,CCCI患者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的阳性率高于无症状查体患者(见附表18)。缺血性卒中患者中12例(2.9%)在颈动脉内发现了急性血栓栓塞,单纯动脉硬化66例(15.8%),动脉瘤16例(3.8%),颅内异常血管网症患者6例(1.4%),动静脉畸形1例(0.2%),颈动脉夹层1例(0.2%)。共有62例患者在CTA检查同时做CTPI检查。结论: 1.头颈部三维血管数据库为实用性强的动态资料管理数据库,对大量的病例资料可以随时输入,文档资料与大量图像资料进行链接,随时调用,方法简便,使用方便快捷。 2.实现数据库中任意字段的检索查询,查询结果可以以统计报表形式输出,并可以被SPSS统计软件直接调用,较手工统计节省了大量时间。 3.具有网络功能,用Microsoft Access 2003软件开发的本数据库具有网络数据库功能,存储的数据可以与互联网或PACS建立链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为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和临床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4 动脉瘤是引起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动脉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诊断动脉瘤的影像学依据。临床对不在高血压脑出血常见部位的自发性脑内血肿患者常规行3D-CTA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5 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缺血性卒中、TIA、CCCI患者中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的阳性率均高于无症状查体患者。可以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在缺血性卒中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诊断与鉴别、动脉血栓形成与动脉硬化狭窄的诊断与鉴别、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动脉闭塞与侧枝循环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