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野百合碱(MCT)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探讨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和Ⅰ、Ⅲ型胶原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肺血管结构重建过程中的作用,观察中药复方茯苓甘草汤对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结构重建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方法】
腹腔一次性注射 MCT(50mg/kg)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50只SPF级SD 系健康雄性大鼠,体重220-240g,自由进水进食。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卡托普利组)、D组(川芎嗪组)、E组(复方茯苓甘草汤组),每组10只,分别于注射MCT(A组注射生理盐水代替)后第二天开始每天灌以相应的药物(卡托普利4.16mg/kg、川芎嗪200mg/kg、复方茯苓甘草汤5ml/只)(A组、B组灌生理盐水5ml/只),连续21天。右心导管法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处死动物后称量wW、RV和LV+S,计算右心肥厚指数[RV/(LV+S)]及肺渗出指数(wW/BW);用显微镜和Leica Qwin图像分析系统计量肺小动脉形态学指标;免疫组化法观察肺动脉中TGF-β1、TβRⅠ、TβⅡ、Collagen Ⅰ、Collagen Ⅲ的表达。
【结果】
注射MCT21天后B组大鼠mPAP、RV/(LV+S)、wW/BW均明显升高(P<0.01),光镜下见肺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管壁ECM合成增多,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无肌型及部分肌型动脉肌化,图像分析示肌型及部分肌型动脉比例增多,肌型动脉MA/LA值增大(P<0.01),免疫组化结果示肺动脉TGF-β1表达明显增多,TβRⅡ表达则明显减少(P<0.01),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TpRI表达有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大鼠mPAP、RV/(Lv+S)、wW/BW均较B组明显下降(P<0.01),光镜下见肺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管壁ECM沉积、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均较B组减轻,肺泡间无肌型动脉肌化现象减少,图像分析示肌型及部分肌型动脉比例降低,肌型动脉MA/LA值减少(与B组比较P<0.01),免疫组化结果示肺动脉TGF-β1表达明显下降,TβRⅡ表达则回升(与B组比较P<0.01),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与B组比较P<0.01),TβRⅠ表达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上述各指标也均有较大程度改善。
【结论】
TGF-β1信号传导途径参与了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形成,TGF-β1作用复杂,与不同的受体结合可能介导TGF-β1不同的生理功能。ECM异常沉积是PVSR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使用复方茯苓甘草汤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减轻肺脏炎症渗出,维持大鼠肺小动脉正常结构,预防或逆转PVSR,其机理可能与调节TGF-β1信号传导途径,抑制血管壁细胞增殖,减少ECM异常沉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