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磷是海洋环境中的生源要素,控制海洋初级生产力,指示海洋环境演变过程。沉积物中的氮、磷与海洋水体之间存在一系列的交换:一方面沉积物中的氮、磷由于矿化分解作用通过间隙水以及底层水进入海洋,影响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另一方面,水体中的氮、磷通过沉降最终进入沉积物。另外,沉积物中氮、磷的形态会影响沉积物对氮、磷的吸附和释放作用以及海洋生物对氮、磷的利用。因此,研究沉积物中氮、磷形态及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海洋环境中氮、磷的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黄海和东海作为中国典型的陆架海区,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海域。本研究采集了黄海和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东海3个站位(za3、zc13、za6a)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用改进的SEDEX法测定了沉积物样品5种磷的形态,用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了沉积物中3种氮的形态;探讨了各形态氮磷的含量、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通过以上工作,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黄海和东海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分别为315.4-486.3mg/kg和527.2-680.5mg/kg,其中无机磷是主要形态,分别占总磷的81.1-90.8%和84.1-93.9%,有机磷只占较小的比例;无机磷中碎屑磷所占比例最大,是沉积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各种形态磷占总磷比例大小依次为:碎屑磷>不稳态磷及铁结合态磷>有机磷>自生钙结合磷;生物可利用性磷占总磷的比例不足40%,比例不大但对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具有较大影响。在调查海域内,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总磷的最高值出现在杭州湾和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其次是浙江近岸上升流区,再次是南黄海中部冷水团控制区以及北黄海,最低出现在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附近。总体来看,磷含量分布规律为:近岸高、离岸低,河口高、外海低,东海高于黄海。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总磷及各形态磷的垂直分布特征总体为在上层沉积物中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由于所调查海域为受入海径流直接影响较小的海域,磷的垂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几十年以来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气候变迁对环境的影响。黄海和东海沉积物中总氮含量均比总磷含量略高,分别为582.2-1059.5mg/kg和585.1-860.0mg/kg;有机氮是沉积物中氮的主要形态,分别占总氮的49.7-85.1%和58.9-74.2%,无机氮占较小的比例。总氮的最高值出现在南黄海中部,其次是海州湾附近海域,再次是东海浙江近岸、北黄海,最小值出现在杭州湾附近。氮的含量在黄海大于东海,受粒度影响显著。沉积物中氮的垂直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在沉积物的表层有机氮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向下则含量随深度变化较小或趋于稳定,而无机氮的垂直分布正好相反,主要是受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调查海域沉积物中氮主要来自海洋自生,而磷主要来自陆源碎屑输入。沉积物中氮、磷形态分布是诸多海洋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对局部地区产生的环境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氮、磷在沉积物中形态的垂向分布,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近半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