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以《嘉莉妹妹》汉译本为例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lan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作为原文本的被动接受者,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翻译出现文化转向之后,改写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翻译研究的重点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转向了非语言因素,如社会、历史、文化对翻译造成的影响。作为改写者,一直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译者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重视,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已有从各个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但是人们往往关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发挥的,却忽视了译者主体性的受限方面。  改写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这一方面肯定了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从改写理论视角研究译者主体性有助于加深对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文化因素的理解,同时也能看出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发挥的,从而对译者主体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框架,选取了不同时期《嘉莉妹妹》的两个代表性译本作为研究实例,分别是裘柱常和石灵的合译本以及潘庆舲译本,在对比研究两个译本的基础上,探讨了改写理论的三个要素,即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三个要素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体现方式。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译者既不是亦步亦趋的“翻译机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发挥的创作者。一方面,其主体性受到当时所处社会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制约,这反映在对原文本的选择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上;另一方面,译者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挥,这体现在其对待事物的态度、语言风格和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促进译文质量的提高。
其他文献
Xilinx公司设计软件部 SubodhGupta博士,JasonAnderson博士rn自从Xilinx公司推出FPGA二十多年来,研发工作大大提高了FPGA的速度和面积效率,缩小了FPGA与ASIC之间的差距,使FPG
话语分析是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分析戏剧文本的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哈维·萨克斯的会话分析理论,从话轮交替和话轮序列两方面对品特三部
摘要:本文将说明如何利用一个低成本的DSP控制器实现连续变速操作,进而满足低成本应用的要求。  关键词:数字信号控制器;马达驱动;算法;SVPWM    利用单个DSP控制器集成多种系统功能    先进的新型DSP控制器能让系统设计人员选择效率更高的电动马达,例如无刷直流马达(BLDC)或永磁同步马达(PMSM)等驱动装置。这些马达提供多项胜过有刷马达和交流感应马达的优势。无刷直流马达的转子结构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