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北京大学以《歌谣》周刊为阵地,掀起了征集民间歌谣、研究歌谣的热潮。《歌谣》周刊是歌谣运动的产物,收集有丰富的民间歌谣和歌谣研究资料。歌谣运动是“五四”知识分子新诗民间化探索的有益尝试,现今重新审视这场五四时期的歌谣运动,研究《歌谣》周刊,对于思考民间歌谣与新诗的关系、民间歌谣与现代大众思想启蒙研究都有着较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歌谣》周刊第一册(1922年-1924年,共48期)的儿歌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五四时期民间儿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探究其与五四时期大众思想启蒙、儿童现代教育以及“五四”白话新诗的语言和审美趣味的关联及其意义。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关于北大歌谣运动和《歌谣》周刊的介绍,梳理北大歌谣运动的历史概况,包括歌谣运动的产生、发展、落潮的历史过程及歌谣研究会和《歌谣》周刊的相关情况。通过对《歌谣》周刊第一册中儿歌的整理研究,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数据,具体介绍、分析儿歌的征集情况和内容特色。第二章主要是探究《歌谣》儿歌对“五四”大众思想启蒙的意义。此章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梳理歌谣运动与清末民初语言运动的联系,分析歌谣运动与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分析儿歌对“五四”大众思想启蒙的影响,阐释儿歌体现的儿童个体意识和儿歌中反映的妇女问题,揭示儿歌对于大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启发民智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的内容是关于儿歌与儿童现代教育问题的探讨,儿歌表现形式生动活泼,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对儿童的日常生活知识教育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第三章分析儿歌与“五四”白话诗歌语言的关系。儿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五四”白话新诗语言的重要资源之一。以白话口语入诗的儿歌语言,增强了白话新诗语言的大众性与表现力。另外,自然的节奏韵律与可歌唱性特征的儿歌对白话新诗的音乐形式产生重要影响,为白话新诗突破旧传统的束缚,形成自然和谐的节奏韵律提供了重要助力。第四章探讨了儿歌与“五四”白话新诗的审美趣味。儿歌自由活泼的文体、生动多趣的表现方法、率真朴实的情感特征构成其独特的审美性,刘半农、胡适等“五四”白话诗人积极向民间儿歌取法,丰富了“五四”白话新诗多样化的文体形式和表现手法,儿歌的率真朴实丰富了白话新诗的诗歌内质,对早期白话新诗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