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氮水平对喷灌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水氮迁移转化及其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xuan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肥氮的施用对于提高作物产量起着重要作用,但过量施氮并不能增加作物产量,反而会引起土壤和水环境污染,因此合理的水氮管理措施对于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于2008年-2012年在北京东南郊开展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喷灌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作物生长、土壤水氮动态变化及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设置了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单季作物施氮0,110,220,330,440,550kg ha-1。并采用根区水质模型(RZWQM)进行了不同灌水条件、不同水文年份及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生长和土壤水氮过程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农田0-60cm土层土壤水氮动态变化较大,且根层(0-100cm)没有水氮淋洗。夏玉米季土壤水氮淋洗到100cm以下土层。单季施氮220~550kg ha-1时,土壤氮素锋面在深层土壤中(100-500cmm)的运移速率为50cm yr-1。经过四年轮作试验后,未施氮处理0-200cm土层内土壤氮素处于消耗状态;单季施氮110kg ha-1保持相对稳定土壤氮素,根层土壤氮素渗漏量可以忽略;单季施氮220~550kg ha-1时,0-3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四年根层土壤氮素淋洗累积量分别为700、1293、1689和2412kgha-1。(2)与未施氮相比,施氮处理冬小麦的干生物量、产量和吸氮量分别增加43%~70%、51%~72%、60%-160%,夏玉米的干生物量、青贮产量和吸氮量分别增加20~48%、26%~41%、30%-63%,各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四年间,单季施氮110~550kg ha-1处理氮素损失总量为348~3136kg ha-1,占施氮量的40%~71%。作物氮素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3)施氮后土壤NH3和N2O排放速率显著增加,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20排放速率小于NH3挥发速率。夏玉米季NH3排放速率高于冬小麦季。不同施氮处理对夏玉米生育期内CO2、CH4的排放没有显著影响。(4)RZWQM可以较好地模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和作物生长过程。根据模拟结果,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情况下,本文推荐喷灌条件下累积蒸发皿水面蒸发量达到30~70mm时灌溉,灌水量为0.65×(水面蒸发量-降雨量),且作物单季施氮量为110kg ha-1.(5)1952~2014年期间冬小麦的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冬小麦季温度增加将缩短作物生育期长度,从而降低产量、生物量和吸氮量;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将增加产量、生物量和吸氮量。夏玉米季气象因子的变化对产量和吸氮量没有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1.高压锅蒸气冲击法把高压锅内冷水浇沸,待有蒸气下断排出时取下限压阀,接着打开抽烟机,将蒸气水柱对准旋转的扇叶,由于高热水蒸气下断冲入扇叶等部件,油污水就会循道流入废油七中,
期刊
苗族刺绣历史久远,据苗族古歌记载,在三苗时期,苗族开始大迁徙前就有刺绣了。苗族历史上迁徙无定,没有自己的文字,印染刺绣在服饰上的图案,就成为一种随身携带的象形“史记”,具有很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被誉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并已日益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这一产业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推进
竖向支承立柱的调垂问题是逆作法施工的核心问题之一。现有调垂系统难以同时保证某些工程所需要的高精度和简单高效的操作。以采用逆作法的上海某工程为例,介绍一种用于"一柱
目的了解我院肺炎链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NET 5.6软件对我院2012年—2016年培养、分离和鉴定出的肺炎链球菌的临床分布及
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具有强筋健骨之效。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是女贞子中含量较高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中熊果酸已被证明具有成骨作用。本试验是通过测定女贞子及其成分熊果酸和齐墩
患者,女,37岁,因皮肤瘀斑2d入院。患者2d前因受凉出现咽干不适,遂自行到药店购买感冒清胶囊服用,晚间服用2粒,次日晨起后发现下腹部有2块瘀斑,未重视,又服用2粒感冒清胶囊,之
着重从电缆价格,安装维护等方面对防火电缆与阻燃电缆的结构性能进行比较,为供电安全条件要求较高的工程电缆品种提供参考。
在具有水下岩基的港区、码头、航道施行拓深、拓宽的钻孔爆破船的快速移位和准确定位,是保证钻孔爆破船工作质量和施工效率至关重要的工序和过程。对传统的锚索定位方法和最
<正>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本课时间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面临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