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东南优越的环境吸引了汉族移民的迁入。他们带来了汉族的宗族文化,自宋以后在与少数民族的长期交往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宗祠的产生创造条件。黔东南宗祠兴起于明初,在近代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其分布较为普遍但不均衡;在类型上具有层级性;建筑规模中等,一般由大门、中堂和寝堂构成。宗祠的兴起和发展为宗族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场所。宗祠的经济基础主要有坟地、山林和祭田。坟地来源渠道多元,祖遗和购置是最主要方式。山林是重要祠产之一,因分布广泛而数量较多。祭田作为宗祠经常性的经济来源,其规模有限,难以达到一些汉族地区的发展程度。从购置各类祠产的资金来源看,主要有族人捐献、罚款和借贷生息等方式。黔东南宗族以族长为核心建立祠产经管组织,但是族会制的产生表明宗族管理由族长负责制开始向个人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转型,族内民主化逐渐发展。此外,苗侗的寨老、理老也在祠务的经管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宗族从祠产的建置、存续到发生侵害等各阶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了宗族、村寨以及官方的积极互动,增强了对祠产的保护;通过有效经营促进了祠产的发展,为宗祠开展祭祀等活动准备了条件。祠祭是最为严肃隆重的活动。近代黔东南宗族通过制定严格的祭祀规范和有序开展祭仪各环节确保祠祭的顺利,实现尊祖敬宗收族之效。与此同时,苗侗等族特有的祭祖仪式也在盛行。以祠祭为主的各类祭祖仪式的并行,反映了汉族与苗侗等少数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了相互吸收,共同发展。此外,黔东南宗祠努力设法救济贫困族人,积极倡导族人相互救济;通过办学校、助学奖学和劝诫族人向学等多种路径鼓励族人读书学习,为子弟求学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助于维持宗族的稳定,也有利于宗族的发展壮大,从而在地方社会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作用。近代黔东南宗族一方面倡导落实息争戒讼,积极配合政府组织团练;另一方面捐资办学,建设地方基础设施,有力地维护着地方社会的稳定和促进了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宗族械斗对地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以上研究表明,当代政府需要加强对宗族的管理,积极引导其利用宗祠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更应使宗祠在推进民族融合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