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口疮(ORF)是由副痘病毒属的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该病传染性强,常呈群发性流行,在病畜唇鼻等无毛部位随发病经过依次形成丘疹、水泡、脓疱,最后形成疣状结痂,产生增生性损伤,羔羊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尤其易感易发,发病后采食困难,难以充分摄入营养,严重影响羔羊生长发育,最终机体缺乏营养物质,饥饿至死。同一宿主可被羊口疮病毒反复感染,可继发性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结膜炎等,继发感染使死亡率增加数倍。且在无症状山羊血液中也能够检测到ORFV,从受感染的山羊的血液中获得的ORF病毒具有感染性并且在接种未感染的奶山羊后诱发典型的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症状,表明无症状动物也可以是ORFV的携带者。崂山奶山羊作为我国奶山羊的优良品种之一,在山东胶东半岛地区大量被养殖,近年羊口疮在该地区多家养殖场发生,给山羊养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但未了解该区羊口疮的流行现状,本研究以青岛奥特羊场羊只为样本,进行羊口疮分子病原学调查,将200只表观健康的成年孕羊分为未免疫对照组100只,免疫试验组100只,在免疫前分别采集抗凝血样品,提取样品中的DNA,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PCR法检测羊口疮病原,进行分子病原学调查;同时用实验室分离的FX0910毒株在牛睾丸细胞上进行增殖培养,用终浓度0.4%的甲醛溶液对病毒液进行灭活;用灭活毒液接种细胞,检测病毒的灭活效果;制备转移因子铝胶盐佐剂灭活疫苗;用10倍免疫量注射于健康羊来检测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对免疫试验组羊只间隔14天进行两次免疫,与未免疫对照组同时,在一免及二免后的第14天采集抗凝血检测羊口疮病原;分别分离两组血清,检测中和抗体效价;在分娩季,分别采集两组新生羔羊的脐带血,检测羊口疮病原,测定疫苗免疫的保护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免疫试验组免疫前外周血样品中羊口疮病原检出率为21%,二次免疫后外周血检出率为4%;未免疫对照组前、后羊口疮病原检出率分别为17%、18%;2.免疫组在灭活疫苗免疫前、第一次免疫后和第二次免疫后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1:1.89、1:4.92、1:27.86;3.免疫试验组脐带血检出率为0,未免疫对照组脐带血检出率为9.7%。结论:1.通过本研究摸清了所调查羊场羊群羊口疮病原的带毒状况,检测统计了无临床症状羊只的病原检出率;2.制备并检测了羊口疮转移因子铝胶盐佐剂灭活疫苗,证明灭活疫苗安全可靠;3.用羊口疮灭活疫苗免疫怀孕山羊后,能显著提高孕羊体内抗体水平,同时能够降低羊只带毒率,表明疫苗具有清除病原、降低羊只病原携带率的作用,说明该疫苗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羊口疮;4.免疫组较未免疫组新生羔羊病原检出率明显降低,表明免疫羊口疮灭活疫苗后对病原有清除作用,对新生羔羊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