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早期活性激发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_SQ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粉煤灰潜在效应认识的不断深入,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水工大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但是研究资料显示:粉煤灰高量掺入混凝土后带来了早期强度过低的问题。因此,如果可以通过适宜的技术途径激发粉煤灰早期活性,调整粉煤灰潜在活性在水化期的时段分布,使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强度明显提高,无疑将促进粉煤灰大规模利用技术更加完善与实用。同时,粉煤灰活性激发机理是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设计与应用的理论基础,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粉煤灰活性激发剂及其激发机理研究是本文的重点。 本文采用化学激发措施激发粉煤灰活性,具体研究路线为:首先以砂浆为试验载体(粉煤灰60%+水泥40%,质量百分比),优选单掺效果显著的化学激发剂,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种激发剂的不同组合对粉煤灰活性激发的效果,得到较优复掺配方,随后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配方掺量,最终得到激发剂配方;将配方应用于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中(粉煤灰占总胶凝材料质量百分比的60%),检验其实际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七组激发剂配方在粉煤灰-水泥砂浆体系中激发效果显著,与同条件下不掺激发剂的对比组相比,3d抗压强度都有超过150%的增长,最高的达210%,同时,正交试验优化激发剂配方后,激发剂掺量(不计高效减水剂)均在1.0%~1.5%,经济上较为合理,工艺上较为可行;掺入混凝土中时,部分配方激发混凝土早期强度效果明显,3d抗压强度可提高55%,强度等级从C25提高至C35。 从激发剂研制的整个过程来看,粉煤灰早期活性的激发效果主要取决于激发剂内在的化学特性。此外,有两个因素也不容忽视:其一是激发剂是否具有降低高掺灰砂浆或者混凝土水胶比的能力;其二是激发剂的拌入工艺,这是因为激发剂掺量少,容易产生搅拌不均匀而影响激发效果。 在粉煤灰活性激发机理的研究中,采用了X射线衍射技术(XRD)考察掺与不掺激发剂组间Ca(O广量的变化和水化产物的特征,同时采用扫描电于显微镜(SEM)和微区能谱分析(EDS),从水化产物的形貌和微区元素组成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激发剂对粉煤灰活性激发的机理;此外,在国内首次将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应用于粉煤灰一水泥体系中,从硅氧、铝氧聚合态结构角度分析了激发剂对粉煤灰一水泥浆体中硅氧结构和铝氧结构的活化作用。同时,本文在机理探讨时结合了宏观定性研究,以此验证激发剂的作用对象。 结果显示:激发剂激发了粉煤灰一水泥体系中粉煤灰的早期活性;激发剂的确破坏了粉煤灰玻璃体中部分硅氧结构和铝氧结构,使之解聚成活性较高的小分于结构,同时,随着激发剂中网络变性体(碱金属离子Na和 K等)或者网络中间体川的引入,也使得活性低的粉煤灰玻璃体出现断裂解聚,所得的高活性个分子消耗大量的水泥水化产物Ca(OH方,生成具有早强性质的水化产物,这里主要是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和钙矾石等。值得注意的是,XRD分析和 SEM形貌观察得到一致结果:粉煤灰在激发剂的作用下,早期水化产物有大量的C干一H(I)生成 XRD显示为 CXI。SIO3厂 XH。O人该结果与 NMR分析结果也吻合。拧SINMR分析显示:激发剂掺入浆体后,使粉煤灰由集中的高聚体结构向分散的低聚体结构转化,激发了粉煤灰中玻璃体的早期活性;刀AINMR分析显示:激发剂的激发作用在于破坏了粉煤灰玻璃体结构中铝氧六配位结构,使之解聚并生成较多小分于结构参与早期水化,从而提高粉煤灰早期活性。 固体NMR技术在本文探讨粉煤灰活性激发机理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微观结构信息,这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粉煤灰活性激发机理可以抛砖引玉。
其他文献
随着薄片工艺等制造技术的发展,在场阻止型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Field-Stop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FS-IGBT)的背面进行光刻和离子注入并形成N+短路区(N+-shor
激光技术如今被广泛应用在激光雷达、激光测距、激光遥感成像及水下光学成像等领域,然而激光在大气及水下等复杂环境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介质的影响,尤其在大气中传
为研究重载和温度荷载耦合作用对环氧沥青铺装结构疲劳损伤的影响,首先模拟了钢桥面铺装重载的荷载图示,同时计算了冬季降温过程中钢桥面铺装结构的温度分布.然后,将移动重载
边界管理者是保障多团队系统协调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基于边界管理者多团队系统成员和子团队领导者的双重角色,其双重心理契约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多团队系统绩效产生直接或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的住宅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成街成片的住宅建设,并先后于50年代掀起住宅建设的两个小高潮后,1976年掀起了住宅建设的新高潮,住宅统建实行了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因具有宽视角、反应快、可弯曲、低功耗、质量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和固态照明设备中。在电激发下,有机发光二极
随着CMOS工艺的不断进步,晶体管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供电电压不断下降,节点电容不断减小,导致电路节点的逻辑状态发生翻转所需要的关键电荷量不断降低。集成电路对宇宙中的高能
20世纪后期人类开始了后工业化的时代,合作治理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最优模式,而实现公共利益是合作治理多元主体之间进行有效合作的基础保障。行政人员作为合作治理主体之一,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集传感和传输于一体,可同时探测物理量的空间分布信息和时变信息。因而极适合诸如油气管道、输水管道和桥梁、大坝等大型、长距离设施的实时监测。相比于
近年来,单壁碳纳米管、聚苯胺由于独特吸附性能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分析并研究基于单壁碳纳米管、聚苯胺、莱卡织物的可拉伸复合导电织物对研制新型柔性电极和拓宽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