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偏头痛是全球第六大致残性疾病,目前关于偏头痛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既往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脑组织及肌肉组织中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下降,自由氧产生增多,提示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可能参与偏头痛的发生。而目前关于偏头痛中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的具体调控机制知之甚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动态调控机制主要包括: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生物发生及线粒体自噬等。目的:探讨偏头痛大鼠模型三叉神经节中线粒体动力学变化及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变化,从而揭示偏头痛中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炎剂3 d组、致炎剂5 d组、致炎剂7d组。采用致炎剂反复刺激大鼠硬脑膜建立偏头痛动物模型,采用Von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眶周基础痛觉阈值,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三叉神经节中线粒体的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大鼠三叉神经节中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 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及线粒体融合蛋白 1(Mitofusin1,Mfn1)的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测定大鼠三叉神经节中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实时定量逆转录 PCR 及 Western blot测定大鼠三叉神经节中线粒体生物发生的调控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共激活因子 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coactivator-1a,PGC-1α)及其下游因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致炎剂反复刺激大鼠硬脑膜引起大鼠眶周基础痛觉阈值逐渐下降,给予致炎剂后5次后,出现痛觉超敏。(2)与对照组相比,致炎剂7 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线粒体体积变小、片段化,形态不规则;超微结构显示线粒体嵴断裂、消失,空泡形成。(3)与对照组相比,致炎剂5 d组、致炎剂7 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Drp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致炎剂7 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Mfn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4)与对照组相比,致炎剂7 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mtDNA拷贝数明显下降。(5)与对照组相比,致炎剂5 d组、致炎剂7 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PGC-1α及其下游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偏头痛大鼠模型三叉神经节中线粒体动力学异常,线粒体生物发生及其调控通路受到抑制,这可能是偏头痛中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