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要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确保产业结构的再次升级,就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幸的是仅仅24%的中国劳动力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不到10%的劳动力从大专毕业。更为严重的是,与城市同龄孩子相比,作为我国未来劳动力主要来源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了更少的中学阶段教育。他们接受的中学教育质量远远低于城市学生的事实意味着中国整体的中学教育发展滞后,并可能会威胁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该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基于教育生产函数的大量研究表明,作为学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研究一致表明,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尤其是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质量的差异也会导致学生学业表现的实质性差异。更为严重的是教师质量的城乡差距,可能是导致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势必影响着我国整体的教育和人力资本水平。本研究主要从五个维度考核教师质量:教师学历,教师学历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师资格,教龄以及教师职称。为了测试我国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本研究在陕西的商洛、榆林和甘肃的天水随机抽取了 200所农村初中学校,11560名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在学年初开展基线调查,对每所学校的七年级学生进行标准化的数学测试并收集每个学生的个人基本特征信息。同时也对样本学生的277位农村数学老师进行了问卷调研,收集了他们的教师质量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和其他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在学年末我们又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收集了相同的数据,然后根据基线和评估调查的数据,研究教师质量与学生学业表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农村教师质量的现状较以往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农村教师的学历程度有所提高,就第一学历而言,大专以上毕业的农村初中老师占81%,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48.37%,大专和本科学历教师已经占农村教师的主要部分;教师的年龄结构也由之前的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较少的格局变化成了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居多,教龄20年以上的老教师占比较少的局面。但是农村教师质量与城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数学老师所教非所学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有50%的数学老师并没有数学学科知识的储备;教师资格的专业化不足,有近34.66%的农村初中数学老师没有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对农村教育资源分配的倾斜力度仍然不够,尽管拥有二级职称的老师数量比较多,但和城市教师相比一级及以上职称的比例仍然过低。通过分析五种教师质量与学生学业表现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是否拥有分科目专业或是否有一级以上的职称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另外,随着教师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经验的丰富,当教师的教龄处于2年至10年期间,教师的教龄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有着显著正向的作用,但是当教师的教龄较高时(10年以上)对学生成绩没有影响。本研究也发现,政策制定者们经常关注的教师学历并不会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甚至产生了负的作用。最后,教师是否拥有数学教师资格证与所教学生的学业表现有着很小的负向关系。教师质量与不同特征学生学业表现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尽管教师学历与整体学生的学业表现并没显著的相关性,但是教师拥有较高的学历可以提高女生的学业表现,但相关性较小;教师拥有数学教师资格可以提高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学业表现,但相关性也较小;拥有15到20年教龄的老师与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学业表现有着正向显著的关系。就学困生而言,代表着教师知识储备的专业学位获得情况可以提高学困生(成绩最末三分之一的学生)的学业表现。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关注我国农村地区的教师质量问题,在扩大农村教师队伍的同时,要严把教师质量关;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增加对农村教师入职后的教育投入;改革农村教育人事管理,增加农村教师职称的名额,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师质量,进而提高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