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消极现象,本质上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而未成年人犯罪因其主体所处的特殊成长阶段,在犯罪心理、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等上表现出与成人犯罪的不同。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这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关注,党和国家也给予高度重视,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延边是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也经历着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碰撞、冲击。而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又为处于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延边,带来了独具特点的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129名朝、汉族未成年犯罪人在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等几大方面的比较,分析延边地区的朝、汉族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点、同性和异性,并通过现象,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民族理论的视角,进行粗浅的原因分析,并对如何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治理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社会、家庭、学校共筑防线、齐抓共管等方面的预防对策。同时,针对在某些方面出现的朝鲜族未成年人犯罪高于汉族的现状,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风俗的背景及朝鲜族未成年人所处的两种或多种文化的冲突等侧面探求根由,提出了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