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和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住院并确诊的符合标准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7.87±5.82岁,以及健康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0.23±5.32岁,采用临床观察的方法,制定、观察并分析临床观察表,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认真填写入院检查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64排冠脉螺旋CT等临床资料。同时,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对60例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血瘀型,非血瘀型2组。留取病人外周静脉血标本,应用DNA提取试剂盒的方法提取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ACE基因多态性,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并观察其与斑块稳定性和UAP中医分型的关系。通过统计软件包SPSS19.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最终得出结果。结果:(1)UAP组的甘油三酯、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UAP组与正常对照组ACE基因型之间的关系:通过χ2检验结果显示UAP组DD型和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增高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4.986,P=0.026<0.05;χ2=6.425,P=0.011<0.05;(3)UAP中医证型和ACE基因型之间的关系:统计显示血瘀型DD基因频率和非血瘀型DD基因频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χ2=7.143,P=0.008<0.05;(4)不同斑块组患者ACE基因型频率:UAP组患者冠状动脉内软斑块60个(50%),中等密度斑块27个(22.5%),钙化斑块33个(27.5%);软斑块组的DD基因型和中等密度斑块组的DD基因型明显高于钙化斑块组,且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P=O.026<0.05);(5)UAP组中医证型与不同斑块分布比较通过统计χ2检验得出结论: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不稳定型心绞痛与ACE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相关性;ACE基因中的DD型和D等位基因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明显相关;(2)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与ACE基因型存在明显相关性;(3)不稳定心绞痛斑块不稳定性与ACE基因型存在明显相关性;(4)不稳定心绞痛中医证型与斑块不稳定性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