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各种疾病也伴随而来,其中罹患失智症这一疾病的老人数量在近几年内显著增长,目前我国失智老人的照顾任务主要由广大家庭照顾者承担,其照护能力水平对失智老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教育学与医学角度,并且介入方式多以个案工作为主,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家庭照顾者照护能力的表现如何?有哪些影响因素?小组工作能否介入家庭照顾者照护能力?以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发现很多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照护能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失智症相关知识缺乏了解,而在照护过程中,照顾者对于相关的日常居家照顾与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照护满意度不尽人意。与此同时,许多家庭照顾者面对繁重的照护任务,普遍缺乏照护信心,照护态度日益趋向消极,主动性较差。进一步研究发现,照护能力不足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外部专业指导培训不足、老人病症等外部因素及照顾者自身文化程度等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选取10位照护能力得分最低的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作为小组活动对象,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及小组动力理论,采用小组工作方法中发展性模式帮助家庭照顾者建立发展小组,开展家属照护经验分享、医院等外部机构讲师培训等活动,丰富组员相关照顾知识与技术储备,增进家属照顾者对于失智症相关知识与技术的了解与掌握,提升照护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安全性。同时,实现抱团取暖,注重互相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照护信心,强化服务的积极态度,提升长期照护的意愿,进而提升照护能力,满足老人的照顾需求。在活动结束进行结果及过程评估后,研究者发现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设置的小组目标基本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小组工作介入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照护能力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引导者、资源筹措者等多重角色,根据需求及时调整,促进小组成员相关能力的提升。最后,针对研究中所使用的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具体过程、社会工作者发挥的角色作用表现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也对遇到的伦理困境进行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