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暴潮灾害位居我国海洋灾害之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江口及邻近区域,每年都受到风暴潮的袭击,承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对风暴潮预报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ADCIRC (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 for Oceanic, Coastal and Estuarine Waters)有限元二维水动力模型,双向耦合SWAN模型,建立了适用于长江口及邻近海区的风暴潮预报模式。模式采用无结构网格,能够较好地拟合浅水及近岸地区复杂的水深和岸界;在长江口区域沿岸空间步长为l00m。在计算过程中,完整地考虑了风暴潮、天文潮、波浪、径流的相互作用。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计算的天文潮和波浪要素进行了检验和率定。运用所建立的风暴潮计算模型,对1979-2008年间,严重影响长江口的23个台风及风暴潮过程进行了后报检验。将各次风暴潮过程的计算风速、水位与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精度良好。根据台风路径和登陆地点的不同对风暴潮进行分类,针对典型台风过程进行了数值实验,探讨了在这两类台风的增水过程中,气压、风应力、潮汐与风暴潮非线性作用的贡献。利用实测资料针对外高桥站增水强度、台风路径位置、平均气压梯度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台风移动路径、气压梯度和增水强度的定量关系。利用大戢山、滩浒岛、外高桥三站的实测水位与潮汐资料分析了增水与潮汐相位的关系。应用此模型探讨了海平面上升0.483m和1.0m后,东中国海的潮汐变化情况;通过模拟两个不同路径的台风(TC0012, TC0509)的数值实验,对风暴水位及波浪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在长江口附近地区,潮汐迟角普遍减小;振幅在长江口以北、吕泗以南有一个增大区,长江口略微增大,杭州湾及以外地区减小。长江口区域破波带随海平面上升向近岸移动,波高显著增加的区域与地形和台风路径有关。不同台风影响下,长江口区域总水位及风暴增水变化趋势不一;峰值变化幅度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不超过25cm。水位过程与风暴增水过程有提前现象。相关结论均体现了海平面上升后,潮汐、波浪和风暴潮变化的空间不均匀性和非线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