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萜类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物中最丰富的一类化合物,在医药卫生和工农业生产中具用广泛的应用前景;挖掘富含萜类的植物资源并提高其萜类产量,成为了目前植物研究的重要领域和资源利用的关注热点。作为富含萜类的热带植物之一,油楠(Sindora glabra Merr.ex de Wit)是苏木科油楠属高大乔木,天然分布于我国海南省;油楠重要的特征是树干木质部受损后可分泌出淡黄色透明、具有木清香的油状液体,在药物制剂及香料香精等产品开发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因种质资源大多处于野生状态,其泌油生物学特性不清和泌油机制尚未探明以及种质特性快速鉴定手段缺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油楠种质资源挖掘和油楠树脂油的开发利用。为加强油楠定向选育和促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本研究以野生油楠为研究对象,基于海南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和五指山4个天然分布区的选择和140个单株的标定,通过钻孔取油、木芯采集、切片制作和树脂油化学成分测定,解析泌油性状随时间、空间和径级的变异模式,系统阐述泌油的生物学特性,探明树干分泌道结构特征在区域和径级间及径向的变化规律,阐明分泌道结构特征与泌油量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油楠泌油量在不同区域、径级和单株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四个地区树脂油的年产量、月产量、旱季产量和雨季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吊罗山和霸王岭的泌油量显著高于尖峰岭和五指山,不同地区泌油量变化呈现出吊罗山>霸王岭>尖峰岭>五指山的趋势。对于不同径级,年泌油量先随径级的增大而增加,在66~80 cm径级达到峰值后逐步减少;其中66~80 cm径级的年泌油量达775.1 g/株,显著大于前三个径级的产油量,但与>80 cm径级无显著差异;不同径级的年泌油量在不同地区的变化规律有所差异,尖峰岭和五指山的泌油量随径级的增大而递增,而吊罗山和霸王岭的泌油量变化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单株的年泌油量产生剧烈波动,其变化范围为2.0~3808.8 g/株;单株泌油量在不同地区间的变动幅度差异较大,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和五指山单株年泌油量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0~2265.7 g/株、29.5~3808.8 g/株、6.6~2191.3 g/株和5.8~550.1 g/株;不同泌油量等级的油楠株数变化在尖峰岭和五指山大致呈反J型分布,而吊罗山和霸王岭则呈抛物线型分布。不同季节和年份的泌油量均存在一定的变动,一般雨季的单株泌油量高于旱季、第一年的泌油量高于第二年,但泌油量在不同季节和年份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随着钻孔后时间的推移,泌油量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不同油楠单株持续泌油时间因不同分布区和径级而异,吊罗山和霸王岭地区单株的持续泌油时间大部分为4~8个月,而尖峰岭和五指山地区的单株持续泌油时间主要集中于0~3个月,表明吊罗山和霸王岭两个地区的泌油可持续性高于尖峰岭和五指山地区;尖峰岭和五指山两个地区的中低径级(20~35 cm和36~50 cm)单株泌油可持续性较高,吊罗山和霸王岭两个地区的各个径级的单株泌油可持续性均较高。不同油楠单株树脂油的化学组分相同,均含18种倍半萜类和树脂酸类化学成分,但其化学成分相对含量变异较大;α-可巴烯、β-石竹烯和树脂酸三种化学组分是油楠树脂油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在不同单株间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9.6~54.4%、7.04~41.6%和4.85~29.9%;不同分布区油楠化学组分的含量也有一定差异,其中α-可巴烯、β-石竹烯、α-蛇麻烯、香橙烯和α-紫穗槐烯5种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在不同分布区间有显著差异。油楠树干次生分泌道分布于次生木质部的轮界薄壁组织中,呈弦向排列,仅具有轴向分泌道。分泌道起源于纺锤形原始细胞或射线原始细胞向次生木质部衍生的细胞,以裂生方式形成,其发育经过5个阶段:原始细胞阶段、胞间隙形成阶段、腔道扩大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老阶段。在原始细胞阶段,4个原始细胞呈径向整齐排列,具浓厚细胞质,细胞核清晰可见;在胞间隙形成阶段,原始细胞相邻处的中层降解,细胞分离,形成腔隙;在腔道扩大阶段,分泌道通过上皮细胞的切向延长和垂周分裂、相邻分泌道的弦向融合等方式扩大腔道,相邻分泌道的融合通过相邻径向细胞间的分离实现;在成熟阶段,分泌道由胞间道、局部双层上皮和鞘细胞组成,具有7~19个分泌细胞,分泌道弦向直径19~167μm,此时的分泌上皮由薄壁细胞和厚壁细胞组成,薄壁上皮细胞所占的比例为66.7%;在衰老阶段,上皮细胞壁发生损毁,细胞有解体的迹象,细胞腔被树胶填充或细胞膨大形成拟侵填体。分泌道弦向直径、分泌道面积、分泌道密度、分泌道总面积、分泌道频数、分泌道总弦向直径、轮界带频数因不同分布区而产生较大的变动,其幅度分别为55~61μm、1212~1324μm2、2.1~2.7个/mm2、2529~3806μm2/mm2、5.6~6.1个/mm、208~345μm/mm和0.36~0.48个/mm;除分泌道面积外,其它6个分泌道结构特征指标在不同地区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径级的增大,分泌道弦向直径、分泌道密度和轮界带频数呈递增趋势,其中66~80 cm径级的分泌道弦向直径显著大于其它三个径级的弦向直径;分泌道面积、分泌道总面积和分泌道频数在不同径级间有一定差异,但未到达显著水平;66~80 cm径级的分泌道总弦向直径也显著大于36~50 cm和51~65 cm径级;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五指山四个地区的分泌道弦向直径在不同径级间存在显著差异。分泌道结构特征在径向间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从髓心至形成层,分泌道弦向直径、分泌道面积和分泌道总面积均呈递增的趋势。分泌道结构特征在不同泌油等级单株间差异显著;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三个地区高泌油单株的分泌道弦向直径、分泌道面积、分泌道总直径高于低泌油单株;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三个地区树脂油年产量与分泌道弦向直径呈显著正相关,吊罗山、霸王岭两个地区油楠树脂油年产量与分泌道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分泌道弦向直径和分泌道面积这两个指标能较好地表征油楠的泌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