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去骨法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以及与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优势。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间108例受检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性64例,女性44例,年龄14-79岁,平均55岁,其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颅内血肿19例,头晕、黒矇、肢体乏力22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14例。对64层螺旋CT去骨法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质量评估,比较MIP和VR两种成像方法对瘤体形态;瘤颈;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显示率和各自的特点。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手术结果作为对照,评价64层螺旋CT去骨法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以及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结果:CTA图像质量Ⅰ级:92例占85.2%,Ⅱ级:8例占7.4%,Ⅲ级:5例占4.6%。Ⅳ级:3例占2.8%。CTA共发现阳性病人62例,其中动脉瘤40例,45个动脉瘤;动静脉畸形15例;颈内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狭窄3例;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14例;正常29例;因图像质量差无法诊断3例。检查结果均经手术、DSA和随访证实。其中有36例病人亦接受过DSA检查,发现动脉瘤27例,30个动脉瘤;阴性者8例。CTA检出所有动脉瘤,无假阳性或假阴性病例。DSA漏诊1例。检出的动脉瘤中直径最小为1.8mm,最大为48.7mm,大于3mm的43例,小于3mm的12例。MIP和VR成像法对瘤体形态显示率均为100%;对瘤颈显示率分别为88.9%,95.6%,χ2=2.69,P>0.100;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显示率分别为62.2%,93.3%,χ2=12.6,P<0.005。VR成像法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100%;特异性72.7%;阳性预测值93.3%;阴性预测值100%; MIP成像法诊断敏感性100%;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CTA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DSA诊断敏感性97.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8.9%。先后有11例病人CTA检查发现动脉瘤后即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所见与CTA结果相符。14例患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发现去骨减影法CTA将颅骨和动脉瘤夹一并去除,瘤夹周围血管显示不清。而不进行去骨减影,增强后图像直接用Inspace观察,见13例动脉瘤体闭塞完全,无瘤颈的残留,载瘤动脉及大血管的通畅,无明显血管痉挛,动脉瘤夹位置正常。1例瘤体部分残留。结论:1.64层螺旋CT去骨法血管造影与常规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基本相同。与普通CT机相比,64层螺旋CT去骨法CTA在诊断小于3mm颅内动脉瘤、海绵窦、床突段等靠近颅底的动脉瘤方面优势明显。对于颅内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及空间结构等细节的显示更清晰。2. 64层螺旋CT去骨法血管造影结果可以作为手术治疗的依据,从而缩短SAH病人从急诊室到手术室的时间,降低再出血率,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3.MIP成像法和VR成像法对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瘤颈显示率、成像质量无差异。在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显示方面VR成像法优于MIP法成像法。但VR成像法诊断颅内动脉瘤会出现一定的假阳性。联合MIP等多种成像方法进行观察,可最大程度的避免误诊、漏诊。4.去骨减影法CTA不适合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