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oryanz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作为近二十年海外中国文学史的经典读本,以其独特的编写体例、宏大的叙述视角、新颖的学术观点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作为一部主要面向美国读者且由美国汉学家主导合编的中国文学史,《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是美国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史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诸多中国本土文学史有很大不同。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系统研究有利于打开中国文学史写作的视角,促进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多元化发展,为中西方文学交流提供更多可能性。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绪论部分。此部分包括《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其主编梅维恒的介绍。归纳分析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既有研究,总结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路径,阐析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二,论文主体部分。论文主体包括三部分:立足美国语境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文本释义与双轴操作、《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三重世界。第一部分立足符号学中的语境理论,从中美语境下文学史所承担角色的不同、该著编者对它的影响、该著的译介问题、该著出现的误读以及与《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的比较这几个方面阐析中美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学史书写的不同。第二部分,立足符号学双轴理论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体例以及编写内容进行分析。对于编写体例,主要通过对“编”和“章”的体例分析进行论述。对于叙述内容,则从中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两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立足可能世界理论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虚构、真实以及交叉的三重世界进行讨论。第三,对整个论文加以总结。从语境、文本释义以及三重世界三个层面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特点进行梳理,并指出该著的不足和该著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神经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治愈率低,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阐明其发病机理、寻找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及治疗靶标以提高治疗效果已成为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益广告越来越普及和受到重视。同时,CG技术的发展、大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及推进了动画在公益广告中的运用,并使之成为了一种引时尚的艺术创作
目的:探讨Arginase-1(Arg-1)、Glypican-3(GPC3)、Hepatocyte paraffinantigen1(HepPar-1)及α-fetoprotein(AF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
目的:利用卵巢上皮性癌(简称卵巢癌)细胞株SKOV3建立异种移植瘤模型,采用PKH26荧光标记技术结合流式细胞术从移植瘤细胞中分选出处于休眠期的细胞,分析这些细胞的干细胞标记物的表
伴随着现代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明显加快,信息数据更新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如今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首推档案资料,传统档案资料的落后管理方式已经明显跟不上,对现代信息实施高
众所周知,作为一位小提琴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教授不同类型的学生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右手运弓技术为例,学生演奏不同风格的乐曲或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演奏相同
《拉摩的侄儿》是狄德罗辩证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小拉摩是最能代表狄德罗哲学思想的人物之一。他集高贵与卑贱、良智与颠狂于一身,狄德罗的矛盾辩证法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最充分
上海必须对标国际规则,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进一步理顺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即将出台的统一内外资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配套规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