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前期文学语言论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nimaqubao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作为民族心理文化的载体,它的现代转型是复杂而艰巨的,因此研究鲁迅的文学语言,探讨其中现代性的产生与确立,有助于把握语言现代化的进程与规律。 鲁迅个性化的语言特征是他独特心理意识的产物。对“启蒙”内涵与效果的深刻思考,造成了他“言”与“已于言”相悖的表达心理,并经由对传统魏晋笔法以及西方反语手法的汲取,形成将个人情感认知包藏于语言结构之中的蕴藉化的表达原则,由此也导致他语言独特风格的产生,即一方面要将深沉的意义收敛于文字深层,不直接吐露:另一方面他深刻锐利的思想又总能穿透表面文词,发人深省,成为“内敛”与“外放”结合的语言风格。鲁迅将个人的语言实践原则总结为“语有深意”和“造语曲折”,正是上述语言风格的体现;同时,词汇、句型和语篇、意象作为他语言结构的三个层面,在上述语言风格的驱使下,共同构成了鲁迅极富个性的语言结构:首先,每层结构都有独立的表意作用,成为一个整体性的表意空间,使语意得以蕴藉曲折地表达出来;其次,各层表意结构常常相互制约消解,使整体表意空间存在内在分裂的态势;第三,结构的表意作用与分裂状态是鲁迅心理踪迹的体现,是鲁迅主观意识统率控制的结果。 鲁迅独特的语言,既是对传统表达的继承,又有个人的现代创新。从语言的能动作用来看,相比于传统语言表达对“人”尤其是“个人”的限制,鲁迅的表达始终立足于个人的情感认知,是“人”存在的语言;相比于传统语言分离“人”的想、说、写而造成的言不由衷以及推委逃避,鲁迅内部分裂的语言结构则同步于他复杂的内心思考,反映他正视和承担自己绝望的生存状态的勇气,是现代人对于自己想、说、写或曰知、行、感要求合一的体现,是满足了现代人表达要求的语言;由此形成的语言运用,则间接推动鲁迅思考自我在文化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历史中间物”的自我定位,语言成为他新的意识形式构成的途径之一,体现了“人”与语言之间的互动作用。这样,鲁迅的文学语言就成为真正立足于“人”的现代语言。从语言美的角度来看,鲁迅对语言含蓄蕴藉及音乐性的自觉追求,显示他对汉语诗性传统的回归;同时,受个性意识的强烈支配,他分裂式的语言结构能够滋生不同类型的语言张力,具有强烈的力度美,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对传统审美的继承与超越中,鲁迅创造了个性化的美的语言。 鲁迅独特语言结构及其现代创新的形成与确立,体现出他文学语言的建构原则:立足于个人,服务于个人,满足“人”的活的表达需要,是鲁迅建构现代文学语言的核心;开放地继承和吸收一切有益的语言资源,是他的语言得以建构形成的首要条件;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语言运用的实践,无限地切近“人”的表达,是他文学语言成功的基本原则。立足于人、满足于人,是鲁迅语言形成和创新的关键。 鲁迅的语言建构原则,为研究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相应的借鉴。
其他文献
近年来,陕南地区修建了多条高速公路,极大的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然而高速公路沿线均存在着大量不同类型的边坡,地质组成结构极其复杂,许多坡体内可能存在着软弱结构面或者潜
随着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开放式基金逐渐成为国际上投资基金的主流。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大陆正式成立了开放式基金,可以说,我国的开放式基金推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历史要求
《新编日语》(上海外语出版社·周平、陈小芬)第一册第18课的读解文中有这么一段话,“みんなが集き,何か飮み物や食べ物があれば”,
期刊
本文采用改良的乙醇注入-挤出法制备了黄芪有效部位脂质体,建立了其含量及包封率测定方法,考察了制剂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并进行了初步的药效学研究。 用比色法测得黄芪提取
傩、雩、蜡都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不过,对这三种祭祀活动,孔子的态度并不相同。总体说来,孔子对雩祭、蜡祭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而对傩祭,其态度则以排斥为主。雩祭是为了祈
为提高在Web上发布的空间数据的检索能力,针对传统的WebGIS数据库模糊指向性聚类检索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收敛导致检索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关联语义融合聚类的WebGIS
问题解决和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学习策略的运用,反过来,学习策略的运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根据O’Malley和Chamot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规划布局是高速公路网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合理的立交布局对高速公路网功能的发挥,连续高速交通流,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高速网络效益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
本文提出以现代农业企业为依托,以大农业思想为设计理念,构建“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同时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以生产过程式的“八段式”项目教学模式,使
本论文在实地调研、综合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丁村的形成、发展与成就。对丁村的村落布局、环境景观、民居、祠堂等传统建筑的物质形态进行了论述,力图从自然因素、社会制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