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宝兴县穆坪镇新宝村红英组,宝兴河东侧,距宝兴县城1.5km。省道210线从管家沟沟口穿过,交通便利。 管家沟沟域纵向长度2.8km,沟域面积2.55km2,相对高差1500m。研究区内山高坡陡,沟谷纵坡较大,平均纵坡降444‰,有利于降雨的汇集,根据不同地段的坡度、植被发育情况、斜坡结构特征等的差异,降雨的径流系数一般在0.2~0.3,为泥石流水源的汇流集中提供了基础。同时,沟内由于地形陡峻,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特别是”4.20”地震后,区内新增大量的崩滑体,为泥石流增加了松散固体物源,且沟谷纵坡较大,也为松散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参与泥石流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经野外调查,再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和运动机制及松散固体物源的分布,将整个沟域划分为三部分。形成区(清水区):位于中上游,植被发育,地震中未出现大的变形破坏迹象,主要为基岩区,物源分布较少;流通区(物源区):位于沟口公路上游沟道,沟床堆积物丰富,为松散固体物源的主要分布区;堆积区:位于沟口公路以下段。管家沟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即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水源,暴雨是泥石流的主要激发因素。 根据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综合确定该泥石流沟危害性灾害等级为中型,根据受威胁人数或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综合确定该泥石流沟潜在危险性等级为小型。 通过对泥石流特征值的计算,在泥石流的形成上有了比较直观地认识;在对泥石流易发程度的判定上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价,所得结果与野外调查一致:易发程度为中易发。 最后,根据防治目标与原则及泥石流特征,对泥石流进行分段治理,总体治理思路为:拦排结合。在沟域内泥石流大量物源集中段下游修建1座控制性的拦砂坝,起到调节泥石流峰值流量、减低泥石流流速及减轻对下游沟段的排导压力,防止或减轻泥石流对沟口居民、厂房和公路造成危害的作用;在坡度相对较缓以及沟床堆积颗粒较小的的沟道段设置2座谷坊坝进行适当拦挡和固床;在1#谷坊坝到S210线之间修建排导槽。另外,为了防止泥石流及洪水翻越沟道,造成危害,在3#拦砂副坝下方沟岸较低处修建单边防护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