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从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原液发酵的杏鲍菇菌糠中分离筛选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和抑菌活性的芽孢杆菌、酵母菌及乳酸菌优势菌株,优化复合后构建复合微生物菌剂,用于发酵杏鲍菇菌糠,以改善其饲用品质,并探究其发酵的杏鲍菇菌糠对马头山羊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试验一 发酵杏鲍菇菌糠专用微生物的筛选 本试验采用纤维素-刚果红、苯胺蓝和MRS-Ca(De Man, Rogosa, Sharpe-Ca)筛选培养基,结合纤维素、木质素酶活力及抑菌活性的测定,从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原液发酵的杏鲍菇菌糠中分离筛选出具有纤维素、木质素降解能力和抑菌能力的细菌/真菌,并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细菌16S rRNA和真菌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种属。将筛选出的菌株菌液等体积混合制成复合菌剂。结果表明: 筛选得到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特基拉芽孢杆菌P11(Bacillus tequilensisstrain 10b)、发酵毕赤酵母R8(Pichia fermentansstrain ATCC 10651)和马克斯克鲁维应变酵母MU5 (Kluyveromyces marxianusstrain W103);木质素酶活较高的解淀粉芽孢杆菌MU7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subsp.plantarumstrainFZB42);抑菌活性较高的类肠膜魏斯氏菌R4(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strainNRIC 1542)和乳酸片球菌R9(Pediococcus acidilacticistrainDSM 20284)。 试验二 复合菌剂发酵对杏鲍菇菌糠饲用品质的影响 以杏鲍菇菌糠为原料,配合5%麸皮、0.3%红糖和0.85%食盐,试验组接种4%复合菌剂;对照组添加等量的无菌液体培养基,将基质水分含量调节至 40%,于 30℃厌氧发酵。间隔48 h测定一次发酵基质pH和乳酸(LA)含量,待含量稳定后终止发酵,取样测定发酵基质营养成分,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后与相同工艺条件下EM原液发酵的杏鲍菇菌糠进行饲用品质的比较。结果表明: 复合菌剂发酵菌糠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30℃厌氧发酵7 d后杏鲍菇菌糠的pH、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黄曲霉毒素B1(AFB1)低至1.92 μg·kg-1,饲用品质显著高于EM原液发酵的杏鲍菇菌糠(P<0.05)。 试验三 饲喂发酵杏鲍菇菌糠对育肥羊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本试验选用3月龄、体重(20.99±3.90)kg、体况良好的60只马头山羊(羯羊),随机分为 5 组,试验组日粮添加复合菌剂发酵的杏鲍菇菌糠饲料(20%、25%、30%、35%);对照组日粮添加EM液发酵的杏鲍菇菌糠(30%),饲喂47 d后测定试验羊的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 (1)饲喂结束后,复合菌剂发酵菌糠组试验羊的末重(FBW)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F/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干物质采食量(DMI)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杏鲍菇菌糠添加量的增加,各生长性能指标测定值有增加的趋势,当添加量为35%时,试验羊的FBW、ADG和DMI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各组F/G差异不显著(P>0.05)。 (2)复合菌剂发酵菌糠组试验羊的葡萄糖(GLU)、钙(Ca)、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肌酐(CREA)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尿素氮(URE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磷(P)、钾(K)、钠(Na)、氯(Cl)、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球蛋白(GLB)、甘油三酯(TG)和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菌糠饲料添加比例的增加,试验羊的血清GLU、Ca、K、IgM、TP、ALB、GLB、LDH、HDL、CREA和MDA含量,以及AST、ALT、CAT和SOD活性整体呈增加趋势。UREA含量呈减少趋势。血清P、Na、Cl、TC、TG、LDL、IgA和IgG含量,以及CK和GSH-Px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 综上,本研究筛选的菌株优化复合后发酵杏鲍菇菌糠,可以很好地改善其饲用品质。杏鲍菇菌糠发酵饲料在山羊日粮中添加比例以35%为最佳,且不影响动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