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光照环境下的视觉定位技术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005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定位导航的位置服务需求变得越来越大。虽然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和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能够在室外环境中提供较为精准的定位服务,但是当目标处于建筑群或者室内环境中,GNSS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质量较差,使其定位精度大幅度降低甚至会导致无法进行定位服务。近些年来,为了实现复杂室内环境下的定位服务,各种室内定位技术尤其是基于相机传感器的视觉定位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视觉定位技术在弱光照环境下定位不准确以及存在累计误差的问题,对视觉定位技术进行一定的的改进。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视觉定位技术中比较常用的视觉里程计和视觉惯导里程计的系统结构,调研了国内外针对弱光照环境下的视觉定位处理方案及其发展,以及如何处理视觉定位系统出现累积误差的问题。在基于以上背景知识的了解后,详细分析了弱光照环境下视觉定位系统存在的视觉观测不足和视觉观测质量差等问题,例如特征点数量不足和特征点分布不均。对每种视觉观测情况进行分析建模,总结出弱光照环境对视觉定位系统产生影响的几种观测情况。为了解决弱光照环境下影响视觉观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纹理信息得到特征区域后进行特征联合匹配的算法来提高视觉观测在弱光照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此来提高视觉定位系统在弱光照环境下定位的精确度和鲁棒性。而针对视觉定位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下出现累积误差产生轨迹漂移的问题,建立了图片地标离线库,用来消除系统定位的累积误差,保证定位系统能够长时间的输出全局一致的定位结果,这对于复杂环境下长时间的室内定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最后设计实验对本文所提出的改进算法与图片地标库的性能进行分析与测试,实验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公共数据集对加入改进算法后的视觉定位系统进行精度评估,证明了改进算法对视觉定位系统在弱光照环境下能够有效的提高定位精度。实验的第二部分则是验证图片地标库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实时定位实验证明图片地标库能够有效消除长时间运行下的累积误差,能够提高视觉定位系统的整体精度。本文设计的视觉定位系统能够提高弱光照环境下室内定位的鲁棒性及准确性,能够为大型商场、地下车库等复杂室内环境提供良好的位置服务。
其他文献
大型曲轴是内燃机中承载和传递动力的关键零件,高速运转中不但承受着交变应力,而且传递着大扭矩,这就要求大型曲轴应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来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正常工作。大型曲轴锻造容易出现成形质量差、填充不满、材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根据传统的经验设计和工厂的实际工况,同类曲轴锻造时材料利用率约为65%~75%。因此本文以某大型曲轴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模拟分析,建立1MJ对击锤模锻有限元模型,模拟该大型曲轴的
近些年来,我国逐步迈进老龄化时代,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第七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8.1%,较2018年增加了439万人,而最近五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比却呈现出渐进式的下降,2019年首次低于1.1倍,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已低于50%。未来,我国需要提供养老基金支持的人数与养老基金池的异向发展,会使社会和家庭相互支撑的养老压力逐步显现。影响居民或家庭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停车需求越来越大。室内停车场作为城市主要停车场景之一,该场景下出现了“停车难”和“寻车难”的问题,实时高精度的车辆定位和可视化停车地图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实现车辆的精确定位,车辆需要搭载高精度传感器和大幅改造定位场景,成本高,难度大。室内停车场中,由于现有车辆定位方法易受环境噪声干扰,系统整体定位精度也不高,严重影响车辆的精准定位。同时,大多数用于车辆定位所构建的
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抢险救灾、便民服务、节庆安保等诸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长期以来,在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方面强调从严治警,重视队伍执法能力和素质的建设,而从优待警的提出弥补了当前公安队伍管理上的缺陷,为公安队伍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实际情况看,“从优待警”的口号很响亮,但政策的执行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难以真正激发公安民警的内在潜能,不利于公安队伍建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飞速提升以及大规模可用数据的出现,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大踏步的发展。其中,对话系统作为人工智能中重要分支--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也逐渐受到学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前,针对对话系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将相应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客服对话、法律咨询、虚拟助手等实际场景中,但是仍然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令重修《晋书》,三年后,《晋书》撰成,原有的十八家晋史皆亡。因此《晋书》成为我们了解两晋史事的主要历史文献,其中《晋书》“帝纪”则是我们研究两晋帝王的基本史料。以诸家晋史和唐修《晋书》“帝纪”相对照,可以发现,唐以前诸家晋史多以司马懿为首,因此关于西晋从何人开始写起这便涉及到修史断限。晋初,大臣们对此争论不休,意见不一,最终采纳贾谧的意见。那么诸家晋史为何多以司马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用户接入分布式电源,实现了用户从能源消费者到“产消者”的转变,这使得用户能够自主管理发用电以实现效用最优。然而,由于风、光等分布式能源出力和用户用电行为的不确定性,如何有效实现家庭用户电能供需平衡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考虑到储能和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的可控性和灵活性,可采用车-家互动技术并配合储能系统来解决家庭微网内源-荷双端协同调度问题,并采用点对点交易方式在多个用户间开展
近年来,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对精密零件内部尺寸高精度测量已逐渐成为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通过CT图像测量工件几何尺寸等参数时,由于待检工件材料和结构的差异、以及CT设备射线能量等性能不同,导致重建图像质量不佳,存在不同程度伪影,从而严重影响图像分割以及高精度测量。因此,如何改善工业CT图像质量,提高精密零件工业CT图像高精度测量一直是工业C
随着电机技术的发展,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因其响应快速、可靠性高、驱动灵活等特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促进了车辆横向稳定性的发展。但车辆在极限工况下易因轮胎非线性动力学特性而出现失稳现象,威胁驾乘人员的安全。因此,进行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在极限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稳定性这单一控制目标的研究不再满足实际需求。而路径跟踪作为极限工况下另一难题,其与稳定性的协调控制
加筋土边坡相比传统边坡具有诸多优势,其在水利、道路、环境等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表明近场地震动含有较大的竖向分量,可能影响土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但现行的大多数设计规范并未予以充分考虑。此外,加筋土边坡在双向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机理存在模糊之处,可能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针对双向地震动作用下加筋土边坡的动力特性开展研究,探明其背后的响应规律,这对加筋土边坡在我国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