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身份验证方式也逐渐发生变革。钥匙、指纹等传统的解锁方式正逐渐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步态识别等更为智能的方式所取代。在诸多新兴的识别方式中,人脸识别方法目前取得的效果最令人满意,已经在日常生活的许多场景中有所应用。在如今这样的数字化智能时代,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广泛部署的智能监控设备中,已经成为保障社会安全的需要。然而,在许多场景中拍摄到的人脸并不理想,会因为拍摄距离、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身份验证方式也逐渐发生变革。钥匙、指纹等传统的解锁方式正逐渐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步态识别等更为智能的方式所取代。在诸多新兴的识别方式中,人脸识别方法目前取得的效果最令人满意,已经在日常生活的许多场景中有所应用。在如今这样的数字化智能时代,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广泛部署的智能监控设备中,已经成为保障社会安全的需要。然而,在许多场景中拍摄到的人脸并不理想,会因为拍摄距离、天气、拍摄目标移动等原因造成人脸过小或清晰度较低。但目前的人脸识别方法主要针对高分辨率人脸,对于公共场所监控所拍摄的通常较小的人脸,主流人脸识别模型的识别效果并不理想,解决这个问题最直观的方法便是对待识别的人脸进行超分辨率重建。和其他计算机视觉任务类似,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近几年在人脸超分辨率重建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但目前的研究普遍只针对于重建结果的视觉效果,而并没有关注重建人脸的识别准确率,使得人脸超分辨率重建领域很多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十分有限。针对上述的实际需求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通过超分辨率重建的方法,解决低分辨率人脸识别这一实际问题。结合近几年相关领域的一些模型及思想,本文提出了两个模型,并搭建了一套将模型应用于实际的身份验证系统,其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参考图片的人脸超分辨率重建模型。该模型根据人脸数据集独有的特点,将基于参考的重建方法应用于人脸任务,并设计了一套参考图片选取流程。相比于以往的算法,我们的模型在视觉效果以及重建结果的识别准确率上都具有一定优势。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信息的人脸超分辨率重建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人脸识别、风格迁移、超分辨率重建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将身份信息融合到人脸图像重建的过程中,训练得到的模型能够在重建出更高分辨率人脸的同时保持原有的身份信息。相比于以往的方法,我们的模型在低分辨率人脸识别上具有显著优势。3.基于前面的工作,我们搭建了一套身份验证系统,以体现我们提出的模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系统的人脸识别模块集成了前沿的人脸识别算法,同时将我们提出的重建模型加入到系统中作为识别流程中一个可选的模块。使得人脸识别模块能够对不同分辨率的人脸输入普遍保持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相关实验表明,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提高低分辨率人脸识别的准确率。按照本文的研究路线,还可以在该领域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近些年,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方法在图像、文本、语音、视频等任务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深度”的思想被认为是深度学习的关键。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深度神经网络面临着计算开销大、训练集规模要求高、不能很好地支持表格型数据集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学界开始尝试融合“深度”的思想和集成学习方法的优点,并研究提出以深度森林为代表的深度集成学习模型。与DNN架构设计类似,针对不同的输入数据集以及任务
研究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成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骨性Ⅲ类错(?)下颌中切牙冠根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唇倾度的骨性Ⅲ类错(?)下颌中切牙冠根形态的特征,并分析下中切牙冠根形态与其相应的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拍摄CBCT的患者中随机选取对照组正常(?)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21.6岁),实验组骨
本文利用各种统计诊断方法及1979-2019年逐日海冰面积和厚度数据、北极海冰初始融、冻日数据以及相应的逐日大气和海洋数据对北极海冰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分析了北极海冰季节性冻、融过程特征及成因;其次,分析了海冰面积和厚度的季节内振荡(ISO)特征及其长期变化;再次,对大气和海洋影响海冰ISO的机制进行了讨论。最后,评估了CMIP6中20个地球系统模式对海冰多尺度变化的模拟效果。主要
大气颗粒物是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成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气象条件对颗粒物污染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准确识别出容易引发颗粒物浓度超标的气象因子和天气形势有助于污染防范和治理。本文基于气象和污染监测数据,借助天气分型、后向轨迹和WRF-Chem大气化学模式等工具,分析了中国成渝地区2015年至2020年颗粒物污染状况,探讨了影响区域性颗粒物污染程度的天气与气象因素,并对该地区20
背景:胃肠道恶性肿瘤由于逐年升高的发病率和较差的预后,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胁。其中的结直肠癌和胃癌更是占到了每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的17%,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每年169万人死亡。尽管胃癌和结直肠癌的诊疗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胃肠道恶性肿瘤高度的异质性和调控机制的复杂性,仍有大量的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在接受规范的根治性治疗后发生复发和转移,尤其是进展期的胃癌和结直肠癌。随着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
MapReduce是一种常用的大规模分布式计算范型。在其Shuffle阶段时,计算节点间需要相互交换大量中间结果,从而导致高额通信负载,且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通信瓶颈问题也会更加严重。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编码MapReduce框架,通过引入计算冗余,并采用计算节点对中间值进行异或编码再多播的方式,从而能够大幅降低通信负载。但现有的编码MapReduce方法主要是针对中间值字节长度相同、网络带宽同构
目的 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在溶栓治疗后,显著增加卒中的致残率及死亡率。目前HT的病理机制和治疗靶点尚不清楚,临床无有效防治药物。匹诺塞林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脑卒中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目前已经作为I类抗脑缺血新药进入II期临床试验。但匹诺塞林对脑卒中后HT的发生尚未有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考察了匹诺塞林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