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及演变规律;观察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术对中医证型的影响;分析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对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前后证型分布及演变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揭示冠心病介入前后中医药防治的客观规律,为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的冠心病的诊治方案提供科学的循证医学依据,丰富冠心病的中医理论内涵。方法1文献研究系统回顾古今文献,了解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研究进展;总结中医药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病理变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2临床研究选择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的冠心病患者206例,参照1990年的中医辨证标准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六个阶段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前后各阶段中医证侯的分布及演变规律;分析各证型的分布及演变与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文献研究回顾古今研究冠心病的相关文献,发现对冠心病介入前后的辨证论治虽多,但认识尚不统一,冠心病现有的各种辨证方法和防治思路对冠心病的临床和科研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临床研究:对206例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型按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一周、术后一月、术后三月、术后六月分别给与统计分析,发现冠心病在各阶段的证型均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特征。在标实证的分布中,术前以气滞证、血瘀证、痰浊证为主,术后24小时以血瘀证、痰浊证为主,术后一周至术后六月均以痰浊证为主。本虚证在各阶段均以气虚证为主。在气虚证中,各阶段均以心气虚证为主;在阴虚证中,心阴虚证与肾阴虚证的分布基本相同;在阳虚证中,主要以肾阳虚证的分布为主。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对气滞证、血瘀证有明显的效果(P<0.05或P<0.01),但自术后六月起,气滞证和血瘀证又明显增加(P<0.01);阴虚证于术后一月时比术前明显减少(P<0.05);而对痰浊证、寒凝证等标实证及气虚证、阳虚证等本虚证疗效不明显(P>0.05),且气虚证自术后三月起有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主要危险因素中,合并血脂异常者的血瘀证、痰浊证分布明显增多(P<0.05或P<0.01)。介入治疗对其血瘀证、气滞证有明显效果,同时也加重正气的损伤;合并高血压的证型分布特点为:气滞证在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一周、术后三月均明显增多(P<0.05或P<0.01);血瘀证在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一周、术后一月、术后六月均明显增多(P<0.05或P<0.01);痰浊证除术后一月外,其余各阶段均明显增多(P<0.05或P<0.01);气虚证在术后24小时、术后一周、术后三月均明显增多(P<0.05或P<0.01);阴虚证在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三月、术后六月均明显增多(P<0.05或P<0.01)。介入术对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气滞证、血瘀证有明显效果(P<0.05或P<0.01);合并糖尿病者的证型分布特点为:所有病理阶段痰浊证均明显增多(P<0.05或P<0.01),术后一周时,气滞证明显增多(P<0.05),气虚证在术后24小时至术后三月均明显增多(P<0.05),阴虚证在术后一月时明显增多(P<0.05)。而介入治疗后血瘀证改善缓慢,术后一周与术前相比方明显减少,术后一月在术后24小时的基础上方有明显减少。性别及年龄的高危人群的证型分布中,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者的气虚、阴虚、阳虚等本虚证明显增多(P<0.05或P<0.01),气滞、血瘀等标实证也在不同阶段明显增多(P<0.05或P<0.01)。结论1对文献的研究提示,中医药对介入术前后冠心病的防治有明显的疗效。2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前后的证型分布均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特征,标实证中术前以气滞证、血瘀证、痰浊证为主,术后24小时以血瘀证、痰浊证为主,术后一周至术后六月均以痰浊证为主。各阶段本虚证均以气虚证为主。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主要改善血瘀、气滞、阴虚等证,对痰浊、寒凝、气虚、阳虚等证没有明显效果,同时,介入治疗还会加重气虚证。3常见危险因素对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前后的证型分布及演变具有一定的影响,应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对冠心病介入前后的各阶段进行针对性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