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农业陷入无人接班的窘境,通过教育活动建立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解决今后“农业靠谁发展”的现实途径和长远选择。从根本上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加之,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价值取向,分析目前“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发生的机理对于拓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和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已有文献和相关理论分析归纳出“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调研维度,并以此为基础编制调查问卷。再根据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填写的情况,归纳总结目前W市“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农民、培育者、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分析问题发生的机理,最后根据问题发生的机理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W市的“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取得相当显著的成效,农民掌握了基本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技能,提升了整体素质,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但同时也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农民使用互联网学习的意愿不强烈;农民的信息素养普遍较差,培育者的信息素养较差,信息化环境建设尚不完善,网络教学交互缺乏有效性等。第二,结合相关理论依据,从访谈资料的分析结果来看,参训农民的年龄较大、学历较低是导致农民意愿不强烈的内部机理;培育者的信息素养较差、环境建设不健全、政策上福利保障不足是导致农民意愿不强烈的外部机理。农民的学历低导致其没有信息意识,收入低导致其没有提高信息能力的条件是信息素养较差的内部机理;政策支持不够合理,投入到基础设施的资金不够,农民没有提高其信息素养的平台与环境是导致其信息素养较差的外部机理。培育者对于信息技术的态度不积极是培育者信息素养较差的内部机理,关于培育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较少是培育者信息素养较差的外部机理,且培训较少会导致其态度不积极。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比较复杂是信息化环境建设不健全的内部机理;政策上的资金投入存在缺口是信息化环境建设不健全的外部机理。农民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信息素养水平较差,对平台使用不熟练等是交互缺乏有效性的内部机理;培育者的信息素养较差、平台设计复杂繁琐是交互缺乏有效性的外部机理。第三,从问题发生的机理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即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强化网络环境的建设,为培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保障网络的流畅性,增强教学的有效交互,并开发设计合理的平台及移动端设备。同时,多开展关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培养农民与培育者的信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