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耕地资源受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与挤占成为常态,对此制定了强制保住农耕用地红线的国策,在保住耕地面积的同时,还要提高土地质量。受水土流失、固废物、废水、废气排放、农药化肥大量使用、污废水灌溉等影响,土地质量下降,质量问题更为重视,2016年国家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土十条》成为土地整治的行动指南。土地整治在提高质量前提下,补充耕地面积法和坚持保面积法是开发利用沙地资源的有效探索方向。沙化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38%,在毛乌素沙地农牧交错带采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已经有了大面积推广,近几年已经建成农田13.56万亩,针对这种沙地治理技术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新土壤质量、生态环境影响等,开展节水特性分析及土地质量评价对这项工作有重要的支撑和指导意义。针对陕北榆林市榆阳区大纪汗沙地开发技术及工程,综合考虑水土资源、土地质量、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以《土十条》作为沙地治理的定性评价规制与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作为土地定量评价准则,结合沙地治理措施,用评价提出改进,在沙地治理的过程化中融入效果评价流程,把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用过程化、流程化评价强化了土地质量管理,让质量评价贯穿于沙地治理过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办法诊断问题及提高质量,及时发现沙地治理改良过程中每个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问题导向,改进治理方法及措施,以期实现沙地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毛乌素沙地自然环境等条件,分析了大纪汗地区土地类型及利用情况,特别是支撑治理的水资源条件;介绍了砒砂岩与沙成土工程技术及工程实施情况,将砒砂岩与沙以1:2的比例混合形成耕作层,以及相关机井、输配水、道路等配套工程建设,说明了在这一生态脆弱区的技术推广的工程建设及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如节水及高效用水、质量保证、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利用等。(2)研究了砒砂岩与沙成土造地过程中的节水特性。就地取材的砒砂岩是天然的“保水剂”,是持水保水的重要介质,可调节土壤结构改善土地通透性;针对特殊土地,对比喷灌和滴灌两种灌溉方式,研究了不同作物在节水条件下的灌溉技术;试验了不定期和换茬式轮作对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等。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让节水及高效用水落到实处。(3)依据《土十条》规定,定性分析了沙地治理过程中,在十个方面的响应程度。在土壤环境质量达到的水平下,结合当地自然与社会要素特点,生态系统也要良性循环。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从工程设计、施工、耕种、运行期和可持续利用等过程环节及方面,以生态环境质量和工程保障能力为主题分别对土地质量开展了定量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推荐了确权方法和评价方法,提出了过程评价流程及针对关键问题的主题评价。(4)采用知识可视化综合集成平台及组件化技术,建立了沙地治理工程措施及治理效果评价的质量跟踪系统。在治理过程及流程中,对设计、施工、耕种、灌溉、质量稳定、质量提高等方面,开发了过程及效果的评价流程及可视化评价过程,实现了跟踪治理工程进度及措施实施的不同阶段的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方法等,对基础信息、措施应用、评价结果集成表示,在过程中强化了问题因子识别,动态适应变化条件,为措施改进和质量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