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金钩钓鱼”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按照临床痉挛指数分为轻、中、重三层,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的基础治疗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试验组选取天府、尺泽、内关、大陵、梁丘、阴陵泉、三阴交、照海穴行“金钩钓鱼”针法,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对照组采用Bobath技术,每天治疗1次,每次45分钟。两组治疗均连续5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4天、治疗第28天3个时间点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第14天,试验组患者上肢总有效率77.4%,对照组66.7%,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总有效率83.9%,优于对照组70.0%(P<0.05)。治疗第28天,试验组患者上肢总有效率87.1%,优于对照组73.3%(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总有效率93.5%,优于对照组76.7%(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14天、第28天两组患者CSI评分均明显降低,自身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第14天、第28天,试验组C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运动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14天、第28天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增高,自身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第14天、第28天,试验组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14天、第28天两组患者BI评分均明显增高,自身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第14天、第28天,试验组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金钩钓鱼”针法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康复作用,可有效降低患侧肢体的肌张力,缓解肢体痉挛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Bobath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