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微合金化焊接用钢质量控制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h8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钛微合金化钢有广泛的用途,当这类钢被用于生产焊接材料如焊丝、焊条时,要求能够同时满足拉拔加工和焊接应用两方面要求。钛元素性质活泼,在钢水中可与氧、氮、硫、碳等元素反应生成化合物,进而影响铸坯和盘条的质量,所以要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本文以首钢某厂生产的钛含量分别约为0.003%、0.08%和0.18%的A、B、C三种典型焊接用钢盘条产品为对象,通过工业试验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上述三类焊接用钢产品进行取样检测,结合热力学计算讨论了生产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的生成行为。研究结果得出:A钢在生产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氧化物和硫化物夹杂;B钢和C钢里则出现了大量的TiN夹杂,氧化物比例降低,盘条中TiN粒子的数量和尺寸增加;尤其是钛含量最高的C钢,其主要夹杂物为TiN,氧化物占夹杂物总量的比例<10%。C钢的生产中,由于钢水粘度增加,流动性恶化,钢渣分离困难。TiN夹杂物在钢水中生成,连铸时上浮聚集于结晶器保护渣与钢水界面处,与渣中氧化物反应转变成TiO2进入保护渣。随着TiO2含量的升高,保护渣的粘度、熔点等先降后升,加剧铸坯卷渣缺陷的发生。调整保护渣、控制钢水中的钛氮积和铝含量,可有效降低该类型缺陷发生的风险。加入钢水中的钛,有90%左右与钢中的碳、氮等元素反应生成化合物,在钢中生成的顺序依次为TiN、Ti4C2S2和TiC,其中固相中析出的TiC占比70%以上,对盘条的组织和性能均产生显著影响。与A钢盘条相比,C钢盘条强化机制增多,在固溶强化和细晶强化基础上,又增加了不稳定的位错强化、析出强化,也是强度波动的主要原因。含钛化合物的析出,可细化连铸坯凝固组织,大幅度提高铸坯的等轴晶比例,改善合金成分的枝晶偏析现象,在轧制或热处理阶段,也起到了抑制盘条组织中奥氏体长大和促进铁素体形核的作用,而能够细化晶粒。有效抑制钢中析出物带来的强化作用,使盘条性能与组织都适宜于拉拔,是钛微合金化焊接用钢盘条组织与性能控制的关键技术目标。轧制变形后析出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孕育期,不同变形温度下第二相的析出行为不同,就O钢而言,在约900℃时析出孕育时间最短,开始的时间约为变形后10 s,结束时间约为变形后140 s;降低终轧温度可诱发更多较大尺寸的第二相在奥氏体中生成析出,减弱析出强化对盘条强度的贡献;延长轧制变形后的保温时间,钢中析出物增多、尺寸增大;降低吐丝温度,有利于获得等轴晶的再结晶多边形铁素体组织,还可以提高TiC等在高温区的析出量,减弱析出强化效果;钛微合金化钢盘条的组织转变对冷却速率和缓冷时间均较为敏感,为避免产生过量低温转变组织如贝氏体、马氏体等硬相,要求盘条缓冷充分,措施主要是延长缓冷时间和降低冷却速率。试验得到C钢盘条在首钢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C≤0.055%、开轧温度约1000℃,中轧温度约910℃,精轧温度约950℃,吐丝温度约840℃,同时配合0.10 m/min的散冷线辊速,投用全部保温罩。
其他文献
为了解污泥过热蒸汽与热风干燥过程收缩特性,搭建了常压过热蒸汽和热风干燥试验台,选用直径为50 mm厚度为10 mm的污泥样品在160和200℃下进行试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干燥
目的分析间接免疫荧光法筛查抗核抗体与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的相互关系。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和免疫印迹法(LIA)检测特异性抗核抗体谱(ANAs)。结果2 845例标本中,I
在时代经济大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我国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金融难、贷款门槛高、成本高
目的:确定复方骨肽注射液中全蝎提取物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区别骨肽注射液和复方骨肽注射液。方法:采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固定相:Lichrospher Phenyl柱(4.6mm&#215;300mm,5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