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目前感染者在全球达1.8亿,感染率约为3%,我国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75%-85%,其中20%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发生率为1%-4%,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目前尚无预防HCV感染的有效疫苗,临床标准治疗方案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其疗程较长,副作用大,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率仅为38%-60%,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病毒感染持续存在。HCV致病机制复杂,研究发现,HCV感染的不同临床转归与某些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相关。此外,机体的免疫状态与慢性HCV感染/病毒学应答的关系密切。与其他病毒感染一样,HCV感染诱导激活了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在诱导和激活HC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中,Th1细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市五院、邢台市人民医院、邯郸市传染病院住院及门诊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256例,分别进行IL-12基因多态性与相关因子的表达与疾病进展及治疗应答的关系的研究。1IL-12rs3212227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的关系CHC患者256例,健康体检者129例作为对照,应用TaqMan探针法检测IL-12rs3212227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CHC患者IL-12B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2血浆IL-12、IL-10、IFN-γ水平与HCV感染状况及治疗应答关系的研究CHC患者52例,年龄在18~65岁,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为48周。另外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自发清除者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照组、自发清除组及CHC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和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时血浆IL-12、IL-10、IFN-γ水平,分析CHC患者与健康人群和自发清除者血浆IL-12、IL-10、IFN-γ之间的差异;结果:1IL-12B基因多态性检测CHC患者与健康对照等位基因A/C分布及基因型AA(32%vs38%)、AC(48%vs42%)、CC(20%vs20%)分布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P=0.449)。256例CHC患者中95例进行了基因型检测,HCV基因1型与2型CHC患者等位基因A/C分布及基因型AA(37%vs20%)、AC(45.2%vs50%)、CC(17.8%vs30%)分布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645, P=0.267)。随访结束的患者中,100例获得SVR,60例未获得SVR,获得SVR和未获得SVR患者等位基因A/C分布及基因型AA(37%vs27.4%)、AC(45%vs51.6%)、CC(18%vs21%)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82, P=0.453)。2IL-12、IL-10、IFN-γ血浆水平的变化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基线血浆IL-12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及自发清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自发清除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SVR与未获得SVR患者相比,在基线、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时获得SVR患者IL-12水平显著高于未获得SVR组(P <0.001),且在治疗过程中呈上升趋势(P <0.001);未获得SVR患者在不同时间点IL-12血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基线和自发清除组血浆IL-10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01)。获得SVR与未获得SVR患者相比,基线、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获得SVR显著低于未获得SVR患者(P <0.01,P <0.05,P <0.00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血浆IL-10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基线血浆IFN-γ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和自发清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自发清除组血浆IFN-γ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获得SVR与未获得SVR患者相比,在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时获得SVR显著高于未获得SVR患者(P <0.001);获得SVR患者在治疗过程中,IFN-γ含量呈上升趋势(P <0.001);未获得SVR患者在不同时间点IFN-γ血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L-12B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和预后可能无明确关系。2CHC患者血浆IL-12和IFN-γ含量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升高,从而增强抗病毒免疫反应,清除体内的HCV,易获得SVR。3血浆IL-10水平可能为慢性HCV感染病毒自发清除的预测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