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文史互证”的方法来研究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论文详细梳理了正面形象、反面形象、旧知识分子形象、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及另类目光下的另类形象的塑造过程,重点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本身的意义,并进而探讨了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与历史文本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关系。由于国家意识形态对十七年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强力规约,造成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公式化与概念化。在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有的在党的教导下,在批判与改造中,走上了与工农兵结合的革命与建设之路。有的则未能经受住党与时代的考验,走上了反革命道路。当然,在“百花时代”,也出现了一些内涵较为丰富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敢于对社会与现实发出质疑与批判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我们夫妇之间》谈起,考察在对小说的批判背后所凸显的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中知识分子与工农兵关系的矛盾,导出知识分子及其形象与(小)资产阶级之间的“血肉联系”。历史文本中对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持续关注与批判注定了文学文本中知识分子形象被强力规约与改造的命运。第二章探讨了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正面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特点和规律,重点阐释了这一形象的成长过程及所具有的模式化意义。第三章考察了对反面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特点和规律,重点分析了在这一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性”与“家”的意识形态性质。第四章通过与历史文本的联系,分析了旧知识分子形象的改造理由、过程、结果,总结了对这一形象的改造模式,同时详细论述了文学文本中旧知识分子对“改造”的质疑与批判。第五章探讨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模式,通过对历史文本中“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与“上山下乡”的培养途径的提出与发展过程的考察,总结了文学文本中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成长规律单一化的原因。第六章考察了在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百花时代”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另类”之处。分析了文学文本中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对爱情的“欲说还羞”的表达与历史文本中知识分子命运之关系。
其他文献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四川的陈子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画家。陈子庄先生身前被冷落以至去世后多年也一直被埋没,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不幸,对于我国的美术事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
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义务,是实现公民知情权和保障民主政治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多种多样,网络由于其便捷性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首选方式。近年来,乡镇政
新课改要求初中英语教学要以生为本,并且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用分层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其能够改变当前初中英语中学生学习水平差距加大的
调查表明: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现状不尽合理,学缘结构来源单一,"近亲繁殖"的现象较为突出,直接影响着师资队伍整体效能的发挥,制约着学校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科研水平。
本文探讨了焦亚硫酸钠与盐酸-L-半胱氨酸这两种稳定剂在延缓抗坏血酸注射液变色中的作用。盐酸-L-半胱氨酸能延缓2-酮-L-古洛糖酸的降解速率,也能与丙酮醛发生化学反应,延缓
利用考核井壁化学稳定性的膨胀量、分散率、CST值、CEC值、电位,比表面积、页岩稳定指数、胶体率、比吸水量和粒度等指标,在对多个岩样进行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评
本文通过阐明舞蹈与中国书法的相通性,从舞蹈与书法两者共同的本质内涵出发,借助书法这一"民族最为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探析中国书法对编导编创舞蹈动作的思维启发。
意象,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意象的形成,经历了从孕育、成熟到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成为了民族绘画与民族审美的重要的思想基础。工笔重彩作为中国传统绘画
在故事中塑造英雄人物是世界各文化的共同传统,在中国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各种的叙事体裁中,都出现了大量的英雄形象。新世纪以来,中国军旅题材电
为了降低深井长封固段作业的次数,提高固井效率,研制出一种适合长封固段的缓凝剂KH,其由AMPS与IA单体进行共聚,然后再与有机酸SA进行复配而制得。AMPS能够使聚合物具有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