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植物名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汉语动植物名词中存在一些较为特殊的动植物名词:这类植物名词中含表动物的语素,以动物为其命名理据,如“鸢尾”、“鸡冠花”等;这类动物名词中含表植物的语素,以植物为其命名理据,如“竹节虫”、“梅花鹿”等。此外,我们还发现一种植物或动物往往有多个名称,如“鸢尾”又名“紫蝴蝶”、“乌鸢”等,“大苇莺”又名“大苇扎”、“苇串儿”等。这种异名同实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本文以此类特殊的动植物名词为研究对象,目前共搜集到414条语料,其中植物词345个,动物词69个。首先,我们就所有搜集到的语料分析其语法构成特点,根据是否含类名将这些动植物名词分成两大类,再按照每大类中具体的语法关系进行细分。其次,我们分析了这些动植物名词的内部语义关系,讨论植物名词中动物语素与该植物的关系,及动物名词中植物语素与该动物的关系。之后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隐喻理论及转喻理论为理论基础,进一步考察动植物名词的语义建构及认知机制,将其概念整合过程分为两大类,单次概念整合与多次概念整合,其中单次概念整合又可分为隐喻概念整合与转喻概念整合。同时,我们还对概念整合过程中植物名词的动物类语素被激活区域和动物名词的植物类语素被激活区域进行了统计,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也说明了动植物的命名与人们的感知、心理、思维以及对外界的认知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最后,我们讨论了动植物词异名同实现象,并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