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文化学学科下对俄罗斯文化定型在安·巴·契诃夫(А.П.Чехов)“小三部曲”中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文化定型的理论研究和文化定型理论在“小三部曲”中的运用分析。论文中的文化定型理论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我们对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界的定型概念、分类、特征、功能及其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归纳、描写;结果表明,定型是只属于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群体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语言,它能够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跨文化交际学等角度进行理解,是包涵了社会定型的文化定型,进而还可被划分为认知定型和行为定型,具有民族性、文化强制性、稳定性、复现性、联想的固向性等特点和情感评价、称名、个体的社会化、认知等功能。其次,将定型置于文化空间理论下进行阐释和研究。分析不同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确定文化空间下的定型是一种关于文化现象的、固定的认识和认知,是一种文化机制的构成方式,包括关于文本的固定认识和文本中现实的模拟机制,具有认知性、情感性、信息携带、时代性等特点和“场”结构。“小三部曲”中的文化定型实践分析,即以“小三部曲”文本为研究材料,确定了在“小三部曲”中文化定型的研究视角和分类: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文本材料中有许多语言单位是语言定型,心理语言学角度下研究发现定型形象“套中人”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跨文化交流视角下“小三部曲”整个文本是文化定型,文化符号学视角下“文中文”现象作为所研究文本的文本结构定型。另外,作为文化定型理论在契诃夫“小三部曲”的运用分析,需探讨文化定型在文本中的形成机制。通过构建“小三部曲”文本中“套中人”的狭窄的概念空间和物质空间,运用巴卞卡和卡拉京(БабенкоЛ.Г.,КазаринЮ.В.)的文本空间分析法和语言文化学中的语义场分析法,得出文化定型在文本中的形成是借助概念空间和物质空间的模拟机制的结论,且“套子”亦是一种空间。其中,物质空间的模拟过程中高频率地使用了一系列与“物”这一语义相关的词和表达,详尽地对“套中人”周边物体进行了列举性的描写,运用了语义对比和隐喻手法,等等。概念空间的模拟是通过“空间”概念域的形成来实现,而“空间”这一概念则是通过大量的带有“空间”、“界限”、“地点”等语素的语言单位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