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R和SBR厌氧氨氧化工艺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anhui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新型生物脱氮工艺中,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由于具有能量消耗低、污泥产量少、节省外加碳源等优势备受关注。接种污泥及反应器运行策略的控制都对该工艺的效能有重要影响。本论文主要研究悬浮污泥系统(MBR和SBR)中厌氧氨氧化性能,通过脱氮效率、厌氧氨氧化活性等分析不同接种污泥、温度和HRT对该工艺的影响,并考察ANAMMOX-MBR系统中膜污染状况,为厌氧氨氧化工艺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本论文研究了三种接种污泥及不同HRT对厌氧氨氧化MBR效能的影响,采用SBR对比分析不同温度下厌氧氨氧化的活性。通过常规指标检测分析各氮素去除效果,采用末端限制性内切酶技术TRFLP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等手段观察厌氧氨氧化菌的存在及分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等分析MBR中膜污染情况。研究表明,三种接种污泥均显示一定厌氧氨氧化活性。通过对氮素去除率及厌氧氨氧化活性进行对比,MBR2#脱氮效果最好、厌氧氨氧化活性最强,MBR1#次之,MBR3#再次。CLSM检测出各反应器厌氧氨氧化菌的存在,并且MBR3#中该菌的含量少于MBR1#和MBR2#,与宏观的厌氧氨氧化现象一致。对厌氧氨氧化MBR1#和MBR2#膜污染状况分析得到,二者TMP变化情况均遵循膜污染变化规律,但MBR1#污染周期长于MBR2#,从MBR1#长期运行来看膜污染现象逐步减轻。SEM对污染前后膜丝成像显示两个反应器均存在进水无机盐造成的无机膜污染,截留在膜丝外壁的微生物造成的微生物污染,进入膜丝内部的微生物造成不可逆污染。蛋白和多糖染色结果显示,污染的膜表面上,MBR2#的蛋白质多于MBR1#,多糖含量相当。两个MBR的膜表面和混合液中,附着型EPS的浓度高于SMP。总体上MBR2#膜污染程度严重于MBR1#。在25℃及35℃下,两个SBR整体脱氮趋势类似。稳定运行后,温度为35℃的SBR2#对总氮的去除效果比常温的SBR1#高11.9%。但总氮平均去除负荷只相差0.015mg-N/(mg-VSS.d),说明在实际工程中可适当降低温度运行。对于MBR1#,缩短HRT初期反应器处理效率和厌氧氨氧化活性有所降低,但经25天的调整,去除率回升,总氮去除量增加,厌氧氨氧化活性增强,说明可进一步缩短HRT。静态试验验证了反应器内有少量亚硝化细菌AOB存活,无有机碳源下几乎没有反硝化作用发生。反应器中的TOC仅在10mg/l以下,进水TOC为0,反应器中反硝化作用微乎其微。对硝化细菌NOB的检测结果现象奇特。不进行脱氧处理时亚硝酸盐能全部去除;而在厌氧环境,亚硝酸盐也可渐渐转化成硝酸盐,换水周期为4天时去除率最高达88%,此时去除量为1.43mg-N/d,但系统中DO不足以完成亚硝酸盐的氧化,即发生了厌氧的亚硝酸盐氧化现象,与反应器的硝酸盐积累现象一致。虽有研究表明可能是水代替了氧分子的作用,但该过程的具体途径有待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茶汤内含物质儿茶素和生物碱检测方法体系,为研究茶汤滋味物质做基础。方法:以X-select-T3(4.6mm×250mm,5μm,美国waters)为色谱柱,流动相A:2%甲酸;流动相B:甲醇;甲醇洗脱
潢川县位于长江中游单双季稻区,常年水稻植面积5.7万hm^2,总产5.525亿kg.通过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单产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创单产875.5 kg记录.同时还探索集成了一套水稻高产
针对轨道交通车辆在制造过程中,不锈钢车体表面的钝化膜因机加工、焊接等因素可能遭到破坏,导致不锈钢车体防腐能力下降的情况,详细介绍了不锈钢车体的钝化原理、钝化工艺及
2014年以来,祁东县二化螟暴发成灾,动摇着祁东县粮食生产的根基,并给稻谷质量安全带来隐患。为此,全面调查了祁东县2014-2016年二化螟发生与防控情况,分析了大暴发的原因,并在此基
受江门市杰士植物营养有限公司的委托,鹤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属鹤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实施烟草施用农用微生物菌剂小区试验,目的为验证该公司生产的农用微生物菌剂在烟草上的
摘 要 目的: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外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0例门诊确诊为AS的脊柱外表现。结果:AS除了脊柱病变外,还存在心眼、肾、神经、肌肉及全身表现。以外周关节表现为主是AS误诊的主要原因。肾脏、肺、髋关节受累可能提示预后不良。结论:临床对AS的脊柱外表现应予重视。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临床表现 脊柱外    资料与方法    2002~2005年,80例AS患者,男: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