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声誉问题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0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声誉问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但却一直比较缺少正式的经济学分析的一个课题,声誉理论的发展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文利用微观银行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分析范式以及博弈论工具,尝试对银行声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回答“为什么银行需要声誉、银行声誉如何形成及变化”等问题为主线,建立银行声誉形成、作用、影响因素等的分析框架,并落脚于对现实经济中银行声誉的分析。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相关研究的回顾和理论分析前提的准备,包括第1、2章。第1章为导论;第2章在评述一般声誉理论和其应用的基础上,借助专用性资产的概念强调了声誉具有的交易保证功能,从确保交易合约履行的角度理解声誉可以判断声誉是如何被提升和减弱的,以其作为分析银行声誉的一个理论前提。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3、4、5、6章。第3章从银行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银行微观结构的不稳定,从而引出为什么银行需要声誉的问题。通过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银行声誉的自实现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银行的初始声誉和对长期利益的关注程度对银行建立声誉的行为和效用有重要影响。第4章对银行与存款人行为如何相互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引申出银行如何影响存款人的行为(银行建立声誉的方式)、银行建立声誉的行为对银行特征的影响(银行声誉与其规模和存款利率的关系)和显性的存款保险(外部制度因素)对银行声誉的影响等几方面的问题。第5章对不同信贷市场结构下银行的声誉选择以及由此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的结论为在分散的信贷市场中,银行声誉的差异会造成银行间的风险转移,“强硬”声誉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改善而“软弱”声誉银行的资产质量会下降,这一点对转轨经济中的银行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第6章在前面章节建立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政府监管对银行声誉的影响以及声誉效应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对我国计划经济、转轨经济以及加入WTO以后银行声誉问题以及银行改革的次序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包括第7、8章。在以计划经济为起点的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要通过金融约束政策保持银行系统的声誉通过银行系统组织储蓄,但是又要实现国家声誉对银行声誉的直接担保转换为市场化的“声誉溢出”以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率,这两个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的目标。政府通过保持国家对国有银行的单一所有制、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以及滞后的银行信息披露实现了银行在存款过程中的较强的声誉,但是由此也带来了较高的成本。文章认为外资银行竞争可能会增加银行体系改革的不稳定,因此在银行改革中要注意改革次序以及过程本身带来的不稳定风险,需要整体并且有次序地推进。第四部分为全文的结束语,对论文的主要结论、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回顾,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论文是在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近几年完成的《河南省洛阳-焦作地区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河南省郑州-焦作地区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河南省郑州-开封地区1∶20万区域重力
在目前的人事制度改革中,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是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国内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的研究和实践都十分不足,缺乏对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有效和可行的方法。本文
政府会计主体是政府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明确政府会计主体是组织政府会计核算的首要前提。目前,我国的政府会计侧重于某一个具体部门,采用单一主体的预算会计主体模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折本求末.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教育要重在树德明礼,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的良性发展.而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