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震对隧道结构造成的损坏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施工维护和后续运营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结构损伤识别技术可用于隧道内的无损检测,对存在损伤的隧道加以识别,就可以避免安全隐患带来的风险。因此研究地震作用下隧道衬砌的损伤演化规律,并对衬砌的损伤进行定位和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鉴于此,本文以碧云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建立隧道衬砌的损伤模型,研究不同地震烈度、围岩等级、衬砌厚度和地震波类型下隧道衬砌的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对隧道结构造成的损坏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施工维护和后续运营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结构损伤识别技术可用于隧道内的无损检测,对存在损伤的隧道加以识别,就可以避免安全隐患带来的风险。因此研究地震作用下隧道衬砌的损伤演化规律,并对衬砌的损伤进行定位和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鉴于此,本文以碧云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建立隧道衬砌的损伤模型,研究不同地震烈度、围岩等级、衬砌厚度和地震波类型下隧道衬砌的损伤演化规律,并使用小波包分析理论实现对隧道衬砌的损伤识别。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工程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析多种工况下衬砌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结果表明:加速度响应峰值与原始地震波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隧道对地震波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围岩等级提高会减弱地震波的滞后性。衬砌结构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规律都表现为从拱顶到仰拱逐渐减小。2、分析多种工况下地震对隧道衬砌的损伤演化规律,并联合安全系数和损伤参数判断当前衬砌结构所处的状态,对衬砌结构作出相应预警。结果表明:衬砌的拱脚、拱肩和拱腰先后出现损伤,损伤逐渐向周围扩展,呈环向发展趋势。隧道衬砌的受压损伤远小于受拉损伤。提高围岩等级和衬砌厚度会使损伤出现的时间推迟,发展速度减缓且损伤区域减小。隧道非线性地震损伤反应具有波形敏感性,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隧道衬砌的损伤程度和损伤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拱脚是衬砌的薄弱位置,拱肩次之。在烈度较高的地震波作用下,拱腰损伤更严重。建议在抗震设计中对这些薄弱位置重点关注。3、基于小波包分析理论,使用Matlab对隧道衬砌损伤和未损伤两种状态下的加速度响应进行小波包分解,并结合小波包频带能量谱构建的损伤指标对衬砌进行损伤识别。结果表明:利用损伤指标可以识别衬砌损伤位置,并能根据损伤指标值的突变情况大致判断损伤程度。损伤识别结果受小波包基函数的影响较小,但是随着分解层数的提高,损伤识别结果更加明显。使用损伤指标识别结果与数值模拟中隧道衬砌的损伤分布相对比,验证了小波包分析用于检测隧道损伤的可行性,且可以识别损伤的位置和严重程度,对隧道损伤检测提供了一种参考。
其他文献
全、半封闭声屏障具有很好的降噪效果,但在铁路上应用较少。京雄城际桥梁地段全封闭声屏障为国内外首例时速350 km高速铁路桥梁全封闭声屏障,为研究其降噪效果,建立声学有限元-无限元模型、设立边界条件和等效声源等,通过全真仿真模拟对全封闭声屏障降噪效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实施全封闭声屏障后,其插入损失值在20.2~20.5 dB(A)之间;同时发现在声屏障内侧设置吸附材料后,全封闭声屏障内部混响场总噪
衬砌开裂是公路隧道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害,对隧道工程质量及运营交通安全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在不同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开裂最终可能演变至隧道掉块事故。因此,需要对裂损衬砌结构进行承载能力评估和安全性评价。目前,国内外研究还没有搞清楚隧道衬砌裂缝扩展的空间演变规律以及衬砌开裂与掉块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针对衬砌掉块的综合性分析方法。本文分析总结了不同荷载模式下隧道衬砌裂缝的三维扩展规律,采用3DEC软件建立了裂
隧道内路面结构有其特殊的工作环境,隧道内路面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受阳光、雨水等因素直接影响较少,而且隧道内温度场变化、下承层强度也与一般路段不同,且渠化交通严格、加减速频繁,隧道路面的使用性能及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调研隧道路面结构组成、病害类型、环境特征等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隧道复合式路面、柔性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等三种形式的路面结构的应力应变响应特征进行了研
如今“绿色出行”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居民们在进行出行目的地距离不远的出行方式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步行,因此关于行人交通的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和细致,涉及行人过街行为、行人交通组织、行人交通流等多个方面。虽然已经有学者发现行人具有个体差异,大多数情况下行人流是具备异质性的,这一点类似于车流,而且在早期的交通工程的研究中,车辆折算系数被学者作为重要参数进行研究,关于车辆折算系数的研究内容也逐渐成熟,但
随着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与对桥梁美学的追求,钢-混组合连续梁-V腿连续刚构桥作为新兴桥型在一些场景得到了应用。钢-混组合连续梁-V腿连续刚构桥的特点是:主梁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截面,钢主梁在纵桥向全桥连续,同时又与下部钢V腿固结形成V腿刚构体系。由于V腿墩对主梁的支撑能够减小主梁的计算跨径,故钢-混组合连续梁-V腿连续刚构桥的跨径明显比一般采用竖直墩的钢混组合梁桥大,有利于增大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随着现代泵送混凝土浇筑工艺发展,钢管混凝土结构成为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的解决方案之一,若应用高强钢管将能进一步提高结构承载性能。然而,随钢材强度的增高,相同承载力下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使高强钢构件的局部失稳问题也较普通钢构件更为突出。国内外设计规范针对这一问题限定了板件的宽厚比限值,随着强度增高,宽厚比限值越小,这将制约高强钢在大宽厚比截面构件中的应用。理论研究表明,波形数较少的板件整体受压屈曲
在新一轮城市公交服务创新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加强建设,以及面向效率的城市发展背景下,论文针对常规公交线路运行计划失效的典型问题——公交串车,将车头时距作为主要研究指标,围绕“探析公交车头时距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和“加强常规公交线路运行稳定性”两个核心问题,结合公交轨迹数据,对公交串车现象的机理特征和控制策略展开探析。首先,针对原始轨迹数据记录重复和点位偏移的问题,采用邻域分析和时序化方法,对原始数
本文通过对珠江水系水位、船舶、桥梁的特点分析,在综合现有各类船舶撞击监测预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珠江水系桥梁量大面广、中小桥密布的特点,分析了珠江水系桥梁船撞风险,开展了针对珠江水系桥梁及船舶特点的桥梁上部结构船撞感知及损伤方法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基于动力响应的船撞桥梁上部结构感知方案:预先在桥梁特定位置布置加速度传感器,以加速度传感器实时幅值超过设定阈值感知桥梁上部结构遭受船舶
我国是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上的地震多发国,近几年几次灾难性的地震对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桥梁作为交通工程的咽喉要道,几次较大的地震均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破坏,如落梁、墩柱损坏甚至倾覆。因此,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国内外各个专家学者的高度专注,并提出结构振动控制是桥梁抗震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安装在桥梁上的阻尼器的进行耗能减震,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目前应用于桥梁结构的阻尼器形式和结构都相对较为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有着强烈的不均匀性、非连续性、非线性的特殊工程地质材料。土石混合体的宏观力学性质与块石的含量、大小、形状等细观结构特征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土石混合体的细观结构及其结构性评价方法对于土石混合体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现有研究表明土石混合体的波动传播特性对含石量及密实程度非常敏感。鉴于此,本文以获取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特征为出发点,采用PFC离散元颗粒流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