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东北草原样地中亚气生蓝藻的组成与分布,并对藻结皮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在2002~2003年两个生长季内采集了蓝藻标本,并设立了四块实验样地,每块样地两次重复。经初步鉴定草原区共有亚气生蓝藻31种,隶属于4科9属。在不同群落样地中亚气生蓝藻的优势种不同。扫描电镜观察藻结皮结构证明藻结皮具有一定的层次,丝状体蓝藻结成绳状或网状直接与土壤颗粒接触,位于藻结皮底层,这些丝状体蓝藻主要为沼地微鞘藻(Microcoleus paludosus Kütz .)Gom.)、具鞘微鞘藻(M. vaginatus (Vauch .) Gom)、爪哇伪枝藻(Scytonema javanicum (Kütz.) Born)、马氏鞘丝藻(Lyngbya martensiana Menegh. et Gomont )。而原植体为球形或原植体在生长后期变为膜状的蓝藻则位于结皮上层,主要种类为普通念珠藻(Nostoc commune Vauch)、灰色念珠藻(N. muscorum Ag. )、棕黄粘杆藻(Gloeothece fusco-lutea N?g .)。研究表明藻结皮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一定的生态作用。藻结皮对土壤含水量有一定影响,同种群落样地中有藻结皮土壤含水量高于去藻结皮土壤含水量,主要由于蓝藻具有较厚的胶鞘或胶被,一方面能够吸收并储存水分,另一方面随着温度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多,藻类生长迅速,藻结皮不断加厚,能够起到防止地表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藻结皮对土壤含氮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同种群落类型样地中有藻结皮地表土壤含氮量高于去藻结皮地表土壤含氮量,这是因为有些蓝藻种类能够固氮并将一部分氮素释放到土壤中,而且藻类植物体自身降解也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不同群落类型中藻结皮的降解速率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藻结皮厚度和组成藻结皮的藻类种类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