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遥,作为我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个“现象”,与“王朔”现象、“美女写作”现象或“80年后”现象等相比,其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恐怕是其中任何一个现象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路遥以其短暂的一生、为数不多的作品和传统得近乎陈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赢得了广大读者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以至于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从而彰显出路遥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路遥的研究,更多侧重于路遥的作品、创作及其给我们的启示等方面,视野不够开阔,研究不够系统。最近虽有学者对路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没能从文学史的高度把路遥作为一个文学“现象”进行研究。为此,本文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为个案,结合社会、作家和文本,运用接受反应的理论和方法,对“路遥现象”做整体观照和系统研究。通过研究,为思考当前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和社会现实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文章分为三个有机部分,即“路遥现象”形成的三个阶段、“路遥现象”形成的原因、反思“路遥现象”三个部分。而引言部分,则主要介绍路遥的生平和创作。
第一章论述“路遥现象”形成的三个阶段。本章以路遥接受的三个高潮为标志,把“路遥现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人生》发表后的接受阶段;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后的接受阶段;三、路遥逝世至今的接受阶段。同时指出三个阶段接受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进一步分析“路遥现象”形成的原因。“路遥现象”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每一次接受热潮形成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文章从三个接受阶段的众多不同的原因中梳理出它们所共有的三个基本元素,即作者强烈的读者意识、作品所体现出的苦难意识与人道主义情怀,以及读者传统的接受心理。同时指出三个阶段接受情况的不同。
第三章反思“路遥现象”。“路遥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文章主要从文学和社会这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