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的现代化需要具有现代性的人来实现,人的现代性需要通过人的主体性的生成与完善来实现。尽管当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定位于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成人”的教育而带来社会效果。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呼唤着具有主体性的现代人的涌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指向了要关注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也一再证明受教育者主体性生成的程度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标尺。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这一特定对象,其主体性可以解构为:自我意识、自我超越、自我规范、自由意志、丰富情感等五项因素。这些因素的成长,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生成。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前提出发,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可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能自觉客体化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正在主体化的客体,二者的关系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并最终走向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对于主体性的生成具有两重意义:作为生活世界为主体性生成提供背景和基础;作为交往实践为主体性生成提供实现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对基于教育交往实践的生活世界的有意识之建构,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的价值引导以及自身的自主性生成的双重动力系统的交互作用下,通过积极主动、自由自觉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展示与交流实现其主体性的生成。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生成进行理论界定;第三章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生成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第四章陈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生成由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性关系的逻辑过程以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五章探讨在现实的教育交往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生成的条件、背景、手段、动力以及具体的方法。 文章遵循概念辩证进展的过程性进行逻辑论证,揭示其中的矛盾并解决这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