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同时,它也是倍受教育界关注的研究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和精神文明繁花簇拥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欺凌却潜伏在黑暗的角落威胁着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中学生是校园欺凌最主要的受害群体,他们正值身体发育和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他们的发展格外重要。众所周知,校园欺凌危害深远,它不仅阻碍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更妨碍学生健康成长。轻则降低学生的生活幸福感,重则将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为所有学生提供安全、包容、有效的学习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家庭、个人、学校、社会这四个方面因素。为了进一步研究初中校园内的欺凌现状,探求影响欺凌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度的追访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s回归,进而具体分析家庭、个人、学校对初中生欺凌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从个人因素来看,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欺凌他人,学生的个人美德对其是否发生欺凌行为有显著影响,此外,性格暴躁的学生更容易欺凌他人;从家庭因素来看,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学生的欺凌行为并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但存在一定的间接影响。父母职业声望对学生的欺凌行为产生部分影响,相较于低职业声望,处于中等职业声望的父亲的子女更容易欺凌他人。父母期望对学生的欺凌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从学校因素来看,教师的负面评价显著增加了学生实施校园欺凌的概率,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欺凌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学校要完善校园欺凌预警机制,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强化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个人美德,关注性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师要创设友好的班级氛围,为学生塑造零欺凌的成长环境。教师要以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规避性格劣势产生的不良影响。家长要对子女实施严明的家庭教育,设定合理的教育期望,尤其要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