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价值工程原理初探——法经济学的功能-成本视角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题的产生源于笔者对技术经济学的学习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关注——价值工程的应用在工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新公共管理规制技术日新月异,它们是否可以借鉴到行政立法呢?带着这份好奇,本文试图完成价值工程在立法领域的首次梳理。 行政法是对既有或潜在资源的权利配置,必须正视法经济学的核心命题: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才能使效率最大化?为回应这一命题,成本分析方法为滥觞的行政立法注入了经济理性。行政立法价值工程将这一命题进一步具体化,把功能和规制技术作为决定行政法律制度的内生变量,从功能-成本的视角确定实现行政法必要功能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利用可比性原理对行政法效率提供崭新的注解。这既是价值工程应用领域的扩展,也是法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的突破,更是对《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倡导的成本评估方法的深入挖掘。 全文共分三篇:理论篇介绍行政法寿命周期成本的构成与行政立法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行政立法价值工程以行政法寿命周期成本为基本着眼点,将行政法价值重新定义为行政法的功能与行政法的寿命周期成本的比值(E=F/V,即通常所说的“性价比”),并以标准值1界定行政法功能与成本的经济匹配界限。它把行政法的价值、功能及其实现功能的寿命周期成本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以提高行政法的价值为目的,以行政法功能分析为核心,针对行政法制度依次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什么?(2)这是干什么用的?(3)它的成本多少?(4)它的价值多少?(5)有其他方法能实现这个功能吗?(6)新方案成本多少?功能如何?(7)新的方案能满足要求吗? 方法篇介绍行政立法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和基本方法。依次解决以上七个问题的过程,就是行政立法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包括:对象选择、资料收集、功能定义、功能整理、功能计量、功能评价、制度创新及评价。采用功能指数法与功能成本法对功能进行价值分析,通过预定的行政法目标成本,按照各个功能的重要性系数重新分配成本,可以求得功能评价值(即功能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经过分析、综合、评价三个阶段,对功能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确定改进对象和改进幅度,进而开展行政法制度创新活动。 行政法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在于新制度的功能替代性,政府规制理论为此开辟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依照合法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成本可接受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围绕原制度的功能进行制度创新,是行政立法价值工程取得成功的关键。然后,对众多的备选方案进行合法性评价、技术可行性评价、经济合理性评价和社会评价,遴选出实现行政法必要功能的最合理方案。 实证篇应用价值工程法对国务院《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其第十七条、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第三十条全面禁止软件的非授权使用的不合理性:该功能的功能重要性系数只占25%,而规制的社会成本却达99.8%,其价值远远小于1,应当进行改进。据此,笔者提出了减少非授权使用、扶持民族软件业、成立民间反盗版组织三种改进方案。 综上,行政立法价值工程跨越了法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立法学、行政法学诸学科的范畴,其效率观念、系统观念、寿命周期观念、价值观念和功能量化分析方法应用于行政立法,便于客观、全面、直观地评价行政法方案的优劣,为行政法制度创新指明方向,可以收到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常用常新”之效。
其他文献
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要使公民的权益得以实现和保障,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诞生与发展正是顺应了我国司法改革的需要,符合权力监督和权力制衡的法治要求。民事检察监督在理
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发展也势必带来一些问题。  毛泽东是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代领导人,他长期对我国农村问题进行研究并且坚持实事求是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间更加频繁的交流与互动,文化领域的“多元一体”格局初步形成。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全面深入地认识文化既是一种自觉的表现,也将为下一
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完善,公司内部的权力制约失衡,大股东与管理层侵占公司利益、损害中小股东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加强对公司内部人的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证监会出台了
法律援助是指为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国家为主导、社会为补充,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制度。法律援助价值,是在构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