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前后肱动脉PSV、EDV、TAMAX、Area、RI、PI和血流量(Q)参数的变化,比较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肱动脉血流的影响;探求罗哌卡因浓度与肱动脉血流改变的量效关系;探求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血管再建手术时适宜的罗哌卡因浓度。
方法:选择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前臂及手部手术的患者108例,年龄18-65岁,ASAⅠ~Ⅱ级,患侧上肢无感觉障碍,无神经系统疾患、无局麻药过敏史,阻滞部位无破损及感染病灶。经随机表法随机分为6组:0.125%浓度组、0.2%浓度组、0.25%浓度组、0.375%浓度组、0.5%浓度组、0.75%浓度组;采用6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20ml行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测量臂丛神经阻滞前及阻滞后30min肱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TAMAX、PI、RI、Area、血流量)的变化和上肢各神经支配区域温度的变化;评估阻滞后上肢各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阻滞程度;观察并记录并发症。
结果:与阻滞前相比,各浓度组阻滞后30min的PSV、EDV、TAMAX均明显增快、Area明显增大,而PI和RI明显下降,血流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各浓度组各参数的比较:与0.125%、0.2%、0.25%和0.375%组相比,0.5%组与0.75%组的PSV、EDV、TAMAX明显增快、Area明显增大,PI和RI明显下降,血流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比较0.5%组与0.75%组的PSV、EDV、TAMAX、PI、RI、Area和血流量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GraphPad prism非线性回归法分析得出罗哌卡因浓度与血流的量效关系,EC50为0.40%,EC95为0.67%;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获得罗哌卡因的痛觉神经阻滞的EC50为0.328%和EC95为0.512%。
结论:较低浓度(0.125%)的罗哌卡因即可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血流量增加;肱动脉血流量与罗哌卡因浓度呈浓度依赖性改变;血管重建手术时,采用较高浓度(0.5%-0.75%)的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