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多孔介质热质传递过程模拟与试验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12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土壤多孔介质热质传递过程的研究。目前所建立的传统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将其假设为连续性介质考虑。在研究土壤热质传输过程中,不能真实反映多孔介质内部复杂的拓扑结构,也不能合理解释一些现象如优势流等。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以砂土为典型代表,将孔道网络理论引用到土壤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的研究领域,进行了以下研究:  首先运用孔道网络理论对现实生活的中砂土堆进行了网格提取并将网格规则化处理,构建了土壤多孔介质孔道网络物理模型。对物理模型中常用的五个结构参数:分布律、孔隙节点间距、空间分布系数、模型规模数以及配位数进行描述,并将这些参数与土壤多孔介质的特征参数:孔隙率、粒径分布、孔径分布以及孔隙配位数进行了一一对应,使孔道网络理论可以应用于实际土壤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的理论分析中。  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对热质传递过程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所建模型作了基本假设。构建了土壤多孔介质孔道网络数学模型,建立了质量、热量传递过程控制方程,并给出了不同外界环境下(风吹、日晒、雨淋)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运用有限元法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采用、VC++与Matlab语言联合编程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程序开发及模拟。  以砂土床为试验物料,使用自制的试验装置模拟了不同大气环境条件(日晒、风吹、雨淋)下砂土床热质传递过程。确定了砂土床的各个结构参数,并通过试验得到了砂土床的平均湿含量分布曲线、温度分布曲线。为与孔道网络模型进行对比,采用传统连续性假设方法建立了连续性模型并采用ANSYS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湿分场和温度的变化曲线。  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实际土壤多孔介质的传热传质过程。风吹和日晒时,初始阶段土壤为湿饱和状态,水分梯度较小,导致毛细力较小,从而土壤湿含量变化较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毛细力逐渐增大,湿含量变化逐渐加快。砂土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雨淋时,初始阶段土壤为干饱和状态,重力作用引起的下渗使湿含量变化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毛细力逐渐增大,湿含量变化趋于缓慢。多孔介质的不同结构参数对热质传递过程的影响为孔隙率、配位数越大则干燥速率越快,配位数减小导致了湿团现象的产生。
其他文献
结合水煤浆悬浮-流化的燃烧特点,研究了不同操作参数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内颗粒速度、浓度、压降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流化风速等于2.57m/s,循环质量流率为0.58kg/(m2·s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造成的环境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在动力源领域不断进行技术的更新,其中动力源柴油化是措施之一。电控组合单体泵喷射技术的发展使得柴油发动机可以获
冲击射流能极大地提高局部换热系数,是解决很多工业换热难题的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日益增长的工业换热需求,传统的换热工质已经不能满足一些特定的换热需求。纳米
离心式压缩机是一种旋转式叶轮机械,它通过叶轮的高速旋转来加速气体,提高气体的动能和压力,进一步通过扩压器使气体减速升压,从而得到符合使用标准的压缩气体。由于其具有工
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世界各国为此大力发展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电动汽车。然而,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远远小于传统的燃油汽车,这一不足
燃烧过程是当今内燃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只有有效地控制燃烧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排放。燃烧技术的进步与喷雾技术密切相关,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