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际与神人之间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ppc8x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巫文化主要有两个基本方面,即祭祀文化和卜筮文化。中国早期祭祀文化和卜筮文化是交错互叠的,它们既分化又交错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和生存哲学积淀了丰厚的基础。祭祀文化和卜筮文化相互结合并不断发展,从基本面上规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属性和走向,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以祭祀文化和卜筮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早期巫文化发展的丛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观念,其中的天命观对《易经》卜筮文化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易经》是我国古代巫卜文化的产物,是对早期巫卜文化的有选择的总结,其中贯穿着一条天人关系的主线。所以,《易经》其有“究天人之际”、“穷造化之原”的特点,它通过把握吉凶消长之理,而追求进退存亡之道。源于卜筮活动及其经验总结的《易经》,是以卜筮方式应对和解决生存问题的生存哲学典籍。《易经》之卜筮通过古断以预测吉凶、利害、安危的活动,进而实现其趋吉避凶、规避风险的目的。《易经》文化将变易世界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既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提供了可行性,也为人类生存问题的解决与应对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范式。在人的生存问题的解决与应对上,《易经》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直接目的彰显了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的特点。经过《易传》的提升与转换之后,《易经》之实用理性更富于较高的抽象性和普遍性,从而具有了指导人类解决和应对生存问题的普遍意义。在模拟和表征了宇宙及人世结构和变动关系的基础上,《易经》全经以“简易”的方式从“变易”的现实中探求“不易”的认识路径,既有助于人类在变动不居的生存环境中认识和把握“不易”规律的作用,又对人类认识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易经》将人类生存问题中的握安与危、利与害纳入一个简易的模式化体系中,通过对其变动关系的分析进而把握天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有助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人类对生存问题的应对和解决。《圣经》与《易经》一样,都是群体的历史创作。它们由若干位作者经历若干年的时间创作而成,其创作过程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使其中的思想和观念直接体现着当时人们的生存状况、社会状况和文化状况。为我们后来者探索天人关系和神人关系的源头与内涵提供了极为重要材料和视角。在启示文化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圣经》,通过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的形式,将自然与人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均纳入以上帝为中心的信仰体系中,形成了它特有的人神关系模式。作为源于启示文化的宗教信仰经典,其核心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是神与人之问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一贯穿《圣经》全书的主线人神关系中,神的属性、权能和地位决定了他不仅是启示的主体,而且是信仰的根据;人的属性、能力和地位都根源于神、决定于神,人只有信靠神,才能通过神的护佑和救赎实现正常和有意义的生存。《旧约》是早期希伯来人及其后的以色列人,在解决和应对其现实的生存问题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其周围人群解决和应对生存问题的文化创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宗教经典。现实中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逐渐从人生存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向精神空间转移,通过精神解决的办法逐渐化为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依靠神灵来解决难解问题的方式直接构成了宗教信仰的基础。从以色列选民的上帝到全体人类的上帝,是上帝观念上深刻的神学革命,从形式上表现为从《旧约》到《新约》的革命。《新约》在创造性地继承《旧约》观念的过程中,改革了《旧约》强调律法主义倾向,形成了《新约》强调耶稣基督信仰的救赎观和公义的伦理观。《易经》是中国早期祭祀文化和卜筮文化发展的产物,《圣经》是希伯来人早期启示文化发展的产物。而祭祀文化、卜筮文化和启示文化都以沟通人神关系为基本内涵,都具有“巫性”,都可以归结为“巫文化”。所以,从文化形式上看,两大经典都是早期巫文化发展的产物,具有可通性。《易经》及其中所蕴涵的天人关系,《圣经》及其中所蕴涵的神人关系,都与其文化主体对生存问题的解决与应对有着根本的关联,都是对现实生存中“难解问题”进行解决和应对的文化方式,而且都具有对所有生存问题进行解决和应对的指导意义。所以,从文化功能上看,两大经典文化在指导人们解决和应对生存问题上具有可通性。人的生存问题,同时兼含了与生物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存在相关的一切问题。在人的意识和思想观念对生存问题的关照下,与人的生物生存、社会生存和精神生存三个基本领域相对应,形成了人类生存中自然、社会和精神的三维空间结构。生存空间的三个维度间相互融摄与贯通,从根本上为人的存在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地。三维生存空间的割裂与变形,就会形成相应的“自然倾向”、“社会倾向”和“精神倾向”。坚持其中任何一种倾向都必将导致人与社会的扭曲甚至出现人性的变态。要实现人类生存的完整性和人性的整全性,还必须吸收两大经典在文化和价值导向方面的长处与优势,进行文化的整合与创新。只有在重视人类生存三维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基础上,才可能为人和社会的变态与人性的扭曲找到修复的路径,才能弥补东西方文化各自所存在的缺失与不足。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行为事件访谈、焦点小组研究等方法构建了"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形成了商业银行理财经理的软实力胜任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主要负责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理
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很难评价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改革考核方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有利
伴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学生的多样化特点使得"强调统一、忽略差异"的班级授课制度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而"差异教学"逐渐走进了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中。但是在目前的
<正>"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管在讲授新课还是复习课上,它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出高效课堂。这一方法的灵魂是"问","问"是"导"的基础,只有"问"到位了,才
童年题材散文是作家成年后对童年经历的选择性回忆,文章通过对鲁迅和莫言童年题材散文的比较,发掘两位作家相似的童年经历和创伤记忆,辨析相似经历对两位作家情感体验模式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执行屯垦戍边历史任务的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于一体的特殊组织,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年代,兵团体制的优越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不断进步,我国少数民族妇女的地位有着较为明显的上升,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少数民族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有目共睹
本文认为,我们与其把哲学思考的重点放在心性、真理、本体这些主题上,还不如放在一个更为“表层”的问题上:这就是如何使人人都有面目。人类发展至今,真正显示出自身面目的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类免疫相关性疾病,自身免疫体系的调节异常是其发生的基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参与其发生、发展。辅助性T细胞17(Th17)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为CD4+T细胞的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日渐扩大,单中心城市结构和居住郊区化的发展的双重效应下,就业和居住在空间结构上的分离成为北京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